盧那察爾斯基
【介紹】:
蘇聯著名的社會活動家。1892年加入俄國社會民主工黨。1903年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后,成為布爾什維克。曾從事《前進報》、《無產者報》和《新生活報》的編輯出版工作。參加過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三、四、五次代表大會。1907年,他作為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爾什維克的代表出席第二國際斯圖加特代表大會。俄國1905年革命失敗后,他背離了馬克思主義,在政治上成為召回派,在哲學上宣揚馬赫主義,成為“造神派”的一個頭目。“造神說”背離馬克思主義的宗教觀,把宗教看作負有團結人類使命的道德和美學的理想,認為宗教感情是人類的天性,宣稱馬克思主義是宗教體系,而自己則是新宗教的締造者。盧那察爾斯基把馬克思稱為費爾巴哈宗教的直接繼承人,稱他是完成了把人類學提高到神學階段這一事業的思想家。在盧那察爾斯基看來,只有宗教才能成為社會主義的組織力量。這些企圖將馬克思主義和宗教調和起來的謬論,受到列寧的嚴厲批判。1909年,盧那察爾斯基又參加了“前進派”反黨集團,1911年退出,成立《無產階級文學集團》。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站在孟什維克立場上,鼓吹大國沙文主義。1917年參加區聯派,隨區聯派一起加入布爾什維克。十月革命后,任教育人民委員至1929年。后任蘇聯中央執行委員會學術委員會主席。從1930年起,為科學院院士。1933年8月任蘇聯駐西班牙全權代表。一生寫了不少有關俄國文學、音樂、戲劇等方面的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