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小青《《鄉間野趣》之小島一夜》經典散文全集
《鄉間野趣》之小島一夜
有一年夏天我們幾個人相約了去三山島,三山島是太湖中的一座小島,與東山隔湖相望,相距大約四五公里,明朝文人歸有光《吳山圖記》云:“太湖汪洋三萬六千頃,七十二峰沉浸其間,則海內奇觀也”,三山島,當是這七十二峰中的一峰。清朝詩人吳莊《三山》詩云:“長圻龍氣接三山,澤厥綿延一望間,煙水漾中分聚落,居然蓬萊在人寰。”三山島小而孤絕,山清水秀,風光旖旎,世人稱之為小蓬萊也不是沒有來由,早就聽許多朋友說過三山島不可不去,究竟感覺如何,在我們出發之前,自然還都是一些未知數。
我們先到了東山,因為往三山島去的機帆船兩天才有一班,都是在下午三點左右開航,我們到東山那一天沒有船往島上去,只能先在東山住一個晚上,等到第二天下午,船終于開了。這是一條很舊的木船,我們問船老大,現在的條件要比從前好得多了,為什么還用這條舊木船?船老大告訴我們,以前也曾經換過好幾條船,但是都不吉利,出了幾次事情,總不能太平,最后換回這條舊船,從此太平無事。對于這樣的說法,我們真不知是相信還是不相信,有許多東西真是科學難以解釋的呢。
船上大約有一二十人,大都是島上的居民,像我們這樣的外人不多,我看了一下,好像有兩個年輕人不像是島民,但也不像是農村干部什么的,也不像是做生意的,穿著短褲汗衫,隨身什么也不帶,也不和別人說話,只是坐在船頭吹風,實在看不出是做什么的。我們在船艙里聽島民們聊天,說的大多是誰家的孩子考了多少分,誰家的孩子報考什么學校,有沒有希望。那正是公布高考分數的日子,大家都很激動,我們聽了也有些感觸,想不到一座幾乎與世隔絕的小島上島民們對文化卻是很重視。和我們同行的老孫,和三山島的一些人很熟,他朝船上一個姑娘看了幾眼,就問她,你是王老師的女兒吧,那姑娘一笑,點點頭,算是遇上熟人了,聊起來,知道姑娘的父親是三山島小學的老師,在島上教了幾十年書,現在這小島上四十多歲以下的人都是她父親的學生,其中姑娘的母親,也是他父親的學生。姑娘從小島考上了外地的師范,畢業后分配在另一個鄉鎮教英語,學校放暑假,她就回小島的家去。她告訴我們因為小島只有小學,所以像她這樣的學生,到了初中時候就要到島外來讀書,從初中讀到高中,再考大學,真是有好多年不在家里待著了。我們說那以后看來你也不會再回島上安你自己的小家了吧,姑娘一笑,沒有回答,但看神情那是肯定的了。我們在和姑娘說話時,就有一位五十來歲的農民插上來和我們一起說話,他告訴我們他的兒子今年高考也達到了分數線,語氣中很有些自豪的,這自豪完全應該。
船大約開了將近一小時,到了三山島,上岸的時候,就看到有不少人站在岸邊等著什么,原來是在等當天的郵件,由船老大在東山那邊取來,各個村民組有人來取,小島和外界的聯系,都在此一舉。
我們根據大家的熱情指點,找到了村里住宿的地方,其實也就是島民自己的房子,私人出租。女主人很熱情,為我們安排好住的地方,看時間還早,就指點我們,說你們不是想來游泳嗎,翻過這道山,那邊一片湖灘水好,湖底也平整,大家都到那邊游泳。她還說每年暑假城里有些學生和青年教師,他們就到島上來住,每天下太湖,過幾天回家看看再來,這時我才想起船上那幾位看不出身份的年輕人很可能就是住在島上游泳的學生。我們按女主人指的方向,翻山而去,一路上看到不少人都在往那邊去,大概都是去游泳的,到了湖邊人卻不很多。有一些島民在篩湖沙,大概是用來造房子的,看到我們躲躲藏藏換衣服,一點也沒有什么別的想法,大概來游泳的人多,所以也就不見怪了。也許因為翻了一道山,體力消耗了,肚子也有些餓,下了湖才游了一會兒就很疲勞。到了傍晚,風浪漸漸地大起來,把人在湖里沖來沖去,我們就完全放開自己,任憑風浪擺布了,也有一種自在的樂趣。
游過泳再往回走,已是夕陽西下之時,山村綠林中升起炊煙,裊裊冉冉,如云如霧。如果不是此時肚子越來越餓,腳下打軟,還真讓人以為入了仙境呢,會生出些許忘塵之感。回到住的地方,一看桌上晚飯已經備好,典型的江南農家餐了,一盤青菜,兩條小小的鯽魚,一碗榨菜蛋湯。女主人再三道歉,說今天時間已晚,買不到肉了,明天一定燒肉給我們吃。我們捧起飯碗,只覺得這是有生以來吃到的最香最香的一頓飯,我和另一位女伴吃了一大碗又去添了一大碗,實在是有些不好意思的。
晚上老孫領我們到王老師家去,王老師家的房子真是很舊了,屋里沒有什么好家具,但是卻有一臺彩電,還有許多王老師精心培養的花木盆景。王老師說,別的東西我都可以不要,但是電視我是要買的,小島閉塞,天下大事就靠它了,王老師又帶我們參觀他的盆景,他對這些充滿生命活力的綠色生靈喜愛之情溢于言表。王老師說,我的生活很貧困,生活中常常有許多煩惱,但是我只要看看這些盆景,我真是什么煩惱也沒有了。這話說得真是好,后來我忍不住在一篇小說里把這話用了上去。我們在王老師擺滿盆景的家里談到很晚,天南海北什么都談,到十一點鐘,就停電了,小島上至今還沒有通電,用的村里的自發電,到十一點就停。我們摸黑回到住處,那一夜我久久地沒有睡著,不知是因為熱,還是因為別的什么原因。
第二天一早我們到三山島另一位老人家去,他姓韋,是三山島三怪之一。從前在上海公安部門工作,后來因為右派問題下到五香豆廠,再后來就退休回家鄉來了。老韋回三山島以后的故事真是說上幾天幾夜也說不完,如今他的名字已經記錄在一本又一本的書上,但是老韋他仍然是一個普普通通的退休老工人,他自始至終在為保護和發展自己的家鄉而盡力。老韋的故事是從八十年代初開始的,那時大規模的開山采石也采到三山島這樣一座幾乎與世隔絕的小島上來了,老韋出于對開山采石的一些看法,一次次地跑鄉里、縣里、市里,跑政府,跑文管會,要求上面出面保護。文管會說,如果是文物,我們倒應該出來保護的,但是一般的石頭,我們怎么保護,哪一條也輪不到我們管。老韋回去以后,就滿山遍野地尋找,誰也不知道他要找什么,恐怕連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要找什么,老韋并沒有學過考古,這方面的起碼的知識他也都不懂,但是他憑著對家鄉的愛心,就是不甘心不服輸。一開始大家都覺得這老頭子似乎有點不正常,滿山遍野地亂跑亂挖,全國各地到處發信聯系、呼吁,誰也不相信老韋能有什么了不起的發現,但最后的事實證明老韋成功了。那一些舊石器時代的遺物是不是老韋找到的,是不是老韋發現的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老韋的那種精神,收來了許許多多的考古專家,他們終于發現了三山島上的最了不起的文物。先后出土五千多件經過打制的舊石器,并且暴露了含有哺乳動物化石的裂隙堆積,采集到更新世中晚期的動物化石,計有熊、虎、黑豬、鹿、犀牛、獼猴等二十多個種類。三山天下珍類遺址及古動物化石的發現,把太湖流域人類歷史推前到一萬多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從而進一步證明,長江下游、太湖流域同黃河中游、中原地區一樣,是我國古文化的發源地,蘇州的歷史,吳文化的序幕正是在三山島揭開的。對于如此重大的意義,老韋也許都明白,也許并不是全懂,但是老韋那種執著的精神實在是令人感嘆的。老韋曾經發現了古溶洞口以后,一個人挖不動,自己出錢請島民來挖,有些上島來看化石遺址的人,都是有相當身份相當地位的,卻偷偷地把化石藏到自己口袋里。老韋毫不留情地請他交出來,并且總不忘記教訓一頓,為了三山島,老韋結的怨真不少,可是老韋并不后悔。
在三山島,我們見到了三怪中的兩怪,老韋和王老師,還有一怪沒有見著,有些遺憾,那一怪是一位農業專家。1957年打成右派到小島上來,從此在小島安家安心,后來教島民養長毛兔,發家致富,提起來,島民們個個都有很多話要說的樣子。
在三山島讓我們體會深深的還有島上的民風。那純樸那真誠那直率,真是世間難尋。島上長滿棗樹,滿樹的大棗就像馬眼一樣十分誘人,我們想采些嘗嘗,又怕被島民發現挨罵挨罰,站在樹下直是發愣。島民哪不知道我們的心思,他們告訴我們現在還不到吃棗子的時候,這棗子你看上去好吃,吃到嘴里是苦澀的。看我們不怎么相信,就隨手摘幾顆下來給我們嘗,一嘗,果然苦澀。于是他們就笑,說,歡迎你們過一個月再來,那時候滿山的棗子盡你們吃就是。我相信這話是真的。在小街上我們看到有新鮮的棗子賣,想買一點吃,島民們卻說,這棗子生吃不行,是要煮著吃的,像你們這樣的游客,買了也是浪費。送上門的生意不做,也只有在這樣的小島才能遇到這樣的事情。
在離開小島之前,我們上了小島的頂峰,站在小島之巔,遙望浩渺太湖,恍如隔世,愿所有和我們一樣到三山島去的客人,都帶回一份深深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