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面餃》牛蘭學散文賞析
小時候盼望過年,喜歡春節(jié),主要是斷斷續(xù)續(xù)有好吃的。一進臘月門,年就拉開大幕。初一吃餃子,臘八喝粥,二十三小年,煮肉、蒸糕、攤煎餅、炸丸子、包餃子、拉小馃、甏棗……加上串親戚拜年,幾乎天天有好吃的,一直到過了年的正月十五,甚至二月二“龍?zhí)ь^”,年才算閉幕。
隨著時間的推移,生活越來越富裕,幾乎天天像過年,年的味道也越來越淡了。這幾年,小時候娘做的幾種食物,不時闖進腦海。那就是雜面餃、攤煎餅、蒸燈盞等。攤煎餅是黍子面和成糊,用芝麻稈燒火最好,在鏊子上攤成的,剛出鏊子撒上豆芽、豆腐塊、咸菜丁等,折起來拿著吃,一直吃到撐。蒸燈盞是稷子面做的,是一種很黏的食品,做成圓柱形,中間插上捻,點上幾滴香油,可以當燈點著玩,常常沒有玩夠就送進肚子了。
最讓我難忘的還是雜面餃??赡苁菐资隂]有吃過的緣故。我常常在家里念叨娘的雜面餃多么多么好。雜面餃就是綠豆面做的餃子。每年生產(chǎn)隊分一點綠豆,父母在自留地和房前屋后種一點綠豆。這些綠豆面幾乎是用于年下包雜面餃子和做一點雜面面條。家里人一般不喜歡吃雜面餃,數(shù)我吃得最多,而且,我最喜歡吃剩下第二頓熥的。綠色的餃子,在餃子大家庭顯得扎眼,可以勾起食欲,但是往往皮厚、硬實、有綠豆味道,不受歡迎。我卻偏偏喜歡。那皮厚、硬實更加勁道,第二頓就軟了許多,有綠豆味道,更是田野的清香。夾起一只餃子,咬一小口,蘸一下醋,吞進嘴里咀嚼,真是香啊。小時候,母親每年都會包一些雜面餃子吃,好像就為了我。和面、餳面、剁餡、搟面劑、包餃、燒水、下餃、準備芥末醋……那時候,餃子一上桌,我一口就把一只餃子吞進肚里,全然沒有顧母親衣服上的一身煙灰,更沒有顧母親滿臉的灰塵和額頭上浸出的粘著柴禾碎葉的汗珠,只注意到她臉上幸福的笑容。
去年的臘月二十三小年,我中午下班回家,沒有想到妻子包的是雜面餃子,我非常感動。可是,沒有想到妻子說,這雜面這么難和,這么不粘,撒面補多了捏不緊,撒面補少了和不住,也不知摻不摻,摻多少白面。妻子摻和了一些白面,有的水餃是白肚皮、綠邊沿。反正餃子不是我小時候綠的樣子。出鍋餃子端上來,蘸著臘八醋,吃一口也有些許母親的情懷、濃濃的鄉(xiāng)愁。妻子問道:娘怎么做的呢?是啊,我獨獨不會和雜面。我說,問問娘吧?!可是,娘已經(jīng)離開我們十年了,我們怎么問呢?我們怎么沒有在她活著時問問呢?!由妻子包雜面餃的不易,我想起娘給我包雜面餃也是十分不易的。我會和白面,很小就會包各種餃子,怎么就獨獨不會和雜面呢?可能正因為不易,娘才不讓我干。
有一個段子說得好,人生就像餃子,歲月是皮,經(jīng)歷是餡。無論是被拖下水,扔下水,還是自己跳下水,一生中不趟一次渾水就不算成熟。歲月是皮,經(jīng)歷是餡,酸甜苦辣皆為滋味,毅力和信心正是餃子皮上的褶皺。人生中難免會被狠狠捏一下,被開水煮一下,被人咬一下。倘若沒有經(jīng)歷,硬裝成熟,總會有露餡的時候。
歲月凝固了雜面皮,把思念緊緊包裹起來,成了一個雕塑的雜面餃子矗立在心中。娘啊,我想念您包的雜面餃,想念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