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里的趵突泉(外一篇)》牛魯平散文賞析
過了臘八,濟南下了一場罕見的大雪,我去省城參加政協會的時候,正趕上“白茫茫大地真干凈”的清新雅景。濟南有七十二泉,趵突泉是我的最愛,惦記著臘月間飄雪過后的趵突泉,我便利用清靜的中午時分,獨自去領略古泉別樣的韻味。
趵突泉公園的南大門古色古香,裝點得富麗堂皇,大門的橫匾“趵突泉”是清代乾隆帝的御筆,藍底金字被落雪融洗后越發清晰厚重,太陽照過來,金燦燦的。
鵝毛般飄雪過后,園子里到處是銀裝素裹的奇景:白糖似的雪粉覆在古樸典雅的屋頂和異形怪狀的奇石上,撒落在松枝、柳條和石榴樹的杈子上,鋪墊在無人踩踏的竹園里……這般美景讓人頓覺置身在一幅幅美妙的詩畫中,腦子和心靈都變得冰清玉潔了,不禁暗自感嘆:今君雪后至此,沒負佳期啊!
據河南安陽出土的甲骨文考證,趵突泉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上溯至我國商代。“趵突”有跳躍奔突之意,生動地再現了泉水三窟迸發、噴涌不息之景象,進而又摹擬了泉水噴騰時卟嘟卟嘟之聲音,真是絕妙絕佳。我在《歷城縣志》中看到過對趵突泉的描寫:“平地泉源觱沸,三窟突起,雪濤數尺,聲如隱雷,冬夏如一”。為了證實“趵突”的冬夏如一,我顧不得觀景賞色,疾步穿過三圣堂、娥英祠和濼源堂,踏上了來鵲橋。憑橋西看,只見泉池內的三股水,翻滾至水面有一兩尺,酷似三個偌大的冰種翡翠玉球,精美絕倫、蔚為壯觀。這噴勢、這深邃、這景致,著實讓我感覺到了“趵突”的四季如一、生生不息。古人贊美趵突泉的詩句“云霧潤蒸華不注”,在嚴冬臘月里體現得更是美輪美奐。趵突泉的水四季恒定在18℃左右,冬天的水面上水汽裊裊,像一層薄薄的煙霧,一邊是波光粼粼的泉池,一邊是雕梁畫柱的濼源堂和飛檐斗拱的觀瀾亭,在水霧中忽隱忽現,呈現出“多少樓臺煙雨中”的奇妙仙境。
在雪景輝映下的趵突泉水更加澄澈清冽,隱隱地由淡綠中散發出幽藍,池中無數色彩斑斕的錦鯉歡動暢游,忽地只見一條鯉魚騰空躍起,水面濺起了一片漣漪,我很是喜歡,駐足觀賞了許久。趵突泉溫暖適宜的自然生態才使得這些嚴冬里的魚兒如此歡快雀躍,油然而生出了感慨:國家的政治生態對老百姓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重要啊!
趵突泉周圍名泉眾多,組成趵突泉群。泉泉都清澈見底,魚兒游弋;泉泉都散發著濃郁的歷史氣息,講述著美麗動聽的傳說。隱幽在漱玉泉邊的李清照祠堂是我每游趵突泉的必拜之地。2009年的夏秋之交,我在省委黨校學習期間來這里謁拜李清照,一首《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使我感悟猶如荷花般婉約潔雅、青春美貌的李清照,便情不自禁地構劃了集詩歌舞于一體的表演節目,于第二年的“三八節”在全市紀念大會上領銜出演,博得了全場驚噓贊嘆。我知道,這般如詩如畫的表演,得益于對女詞人的內心仰慕和精神熏染。如今冬春之交再來清照祠堂,端詳著其夫君趙明誠坐在書案旁執筆思考、李清照手拿一本書卷站其身后的蠟像,雕琢得栩栩如生,禁不住又想起一代才子佳人晚年的顛沛流離、孤苦而終,心中頓生惋惜,便默默地念起李清照寫在《一剪梅》中“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的詞句,感嘆人生的春夏秋冬。李清照紀念館旁的漱玉泉清可鑒人,池中奇石臥水、鳶飛魚躍,溢淌出濃濃的詩情畫意。當年女詞人對泉梳妝、賦詞吟詩,寫出了風格清麗婉約、情感真摯細膩的傳世詞作,莫非是清泉的滋潤喚起了無限的才思泉涌?
臘月里的趵突泉與常日不同的是各色花燈已撒滿了園子。蛇年的花燈會農歷正月初一就要與市民游客見面了,工作人員正在緊張地忙碌布置,整個燈會的線條已勾勒出來,有中華民俗、科技互動、特色燈藝、歷史文化等等四十多組,各種燈籠2000余盞,個個絢麗多彩,使整個園子融古通今,刷新了時空輪廓。特別是已經放置在悠長水面中的一組組蓮花燈順水而動,使我心中掠過絲絲柔情,又仿佛感到周身充滿了泉涌般的張力,未來一片光明。隆冬臘月原本是人們忙年的節氣,無暇顧及游山玩水。而今日的趵突泉公園卻熱鬧非凡,人們扶老攜幼、摩肩擦踵、熙熙攘攘,有的在幽靜處觀賞園藝奇石,有的在聽“趵突騰空”的濤聲,有的在花燈前拍照留影,有的在如癡如醉地看戲聽書,有的在品味一代名人的詩賦佳句……從一張張綻放的笑臉中,領悟到“天下靜和在于民樂”。
我愛臘月的趵突泉,更喜歡有白雪飄落的園林縈繞著的趵突泉,這時,她精美奇特,泉神、池奇、雪美、水碧;這時,她典雅怡情,文蘊、曼妙、融和、歡暢……
西湖邊的舞伴
初夏時節,到浙江大學看望政協委員培訓班的學員,在西子湖畔小住了兩天。那日清晨我和同伴們沿著湖堤散步,盡享湖光山色的美景,更有偷得半日閑的愜意。
在斷橋東北邊的碑亭旁,一群晨練的市民伴著悠揚的旋律跳著交誼舞。站在橋的中間遠遠地望去,在蒙蒙晨霧籠罩下翩翩起舞的人們時隱時現,有飄然欲仙之意。岸邊水中有幾葉飄蕩的小舟,圈圈漣漪波波蕩開,仿佛在給舞者打節拍。
走到舞者近前看,大都是六十歲以上的模樣,男人們都穿著灑脫寬松的衣褲,女人們都身著飄逸婉約的服飾,音樂一響,他們便自然搭配,精致優雅地邁著熟練的舞步,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喜悅和歡樂。最好看的動作是轉圈,男人們剛毅的臉上帶著自信的微笑看著女人,女人接到舞伴的暗示扭動腰肢開始旋轉,眼光含蓄怡情,他們對對相視自如地舞著、深情地跳著。似乎要搖醒晚起的朝霞,給寂靜的西湖帶來靈動。也好像在回眸著心底的往事,一圈一個細節、一圈一段故事,圈圈交錯,重疊成一個個人生的詩篇。
我看著想著,被深深地感染著。一位阿婆,身材微胖,個頭高高,背有點駝,但臉頰白里透出紅潤,穿著藍底小白花的連衣長裙,隨著一曲藏族民歌《卓瑪》在獨自認真地走著舞步。看到我在凝視她,便笑哈哈地走過來操著濃厚的鄉音說:“你想學跳舞嗎?快來跳吧!我今年都78歲了,剛學基本步。跳舞真讓人高興。”我心里思忖著,這位阿婆年輕時一定是西湖邊出落的美女。自幼酷愛舞蹈的我這時卻突然說了一句:“我不會跳,您教我吧。”阿婆聽了神秘地趴在我耳邊說:“一會兒讓我的師傅教你。”她順手指過去,翩翩起舞的人群中有一位頭發花白的老者,挺拔健碩,一臉慈祥,上著講究的T恤衫,下穿寬松的長褲,正和一位老太太在合舞,他的舞姿優美灑脫、收放自如,在舞者的群體中有“獨占鰲頭”的感覺。曲終的時候,阿婆急速過去把他拉過來介紹給我。老人家用炯炯有神的眼睛打量著我說:“來吧,我們一起跳。”阿婆也用鼓勵的目光看著我,我情不自禁地握著老人家的手融入到舞者中間。一曲《綠島小夜曲》響起,我竟然在西湖邊上跳起浪漫的“四步”,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舞間,老人家告訴我,他今年81歲了,是大學藝術系教舞蹈的退休老師,舞蹈是他的生命。他和那位阿婆是經人介紹今年“五一”剛剛再婚的,他們倆都是土生土長的杭州人,都是在西湖邊長大的,人到暮年能走到一起也是西湖結的緣。他還說:“人生就像這舞蹈一樣,一曲接著一曲地跳,要一曲比一曲跳得更精致、熟練、完美。”我被這番話深深地打動了,和著美妙的音樂,舞步跳得越發有滋有味。阿婆在一旁雙手翹起大拇指高興地夸我跳得好。
離開他們的時候我還真有點不舍,我們在西湖邊合了影,剛剛做了新嫁娘的阿婆握著我的手幸福地看著他的“白馬王子”,那表情宛如西湖的水波瀲滟,恰似兩岸的香黛含翠,令人心醉神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