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主義學派
亦稱社會歷史學派、歷史學派,現代西方科學哲學流派之一,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形成于對邏輯經驗主義的全面批評與反駁運動中。主要流傳于美、英等國。代表人物有:庫恩、漢森、圖爾明、費耶阿本德、拉卡托斯等。庫恩是當代美國科學哲學家、科學史家。早年畢業于哈佛大學物理系,現任麻省理工學院科學、技術與社會計劃教授。他在1962年發表的《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提出的科學進步的革命觀,在西方各國曾引起強烈反響。該書被看作標志歷史主義學派形成的最重要著作。他還著有《哥白尼革命:西方思想發展中的行星天文學》、《必要的張力》等。費耶阿本德是美國科學哲學家,生于維也納,早年在維也納大學攻讀歷史、物理和天文學,還研究哲學,曾到英國從波普爾學習。現任美國伯克利加利福尼亞大學哲學教授。著有《反對方法:無政府主義知識論綱要》、《自由社會中的科學》、《理性主義及科學的興起》等。拉卡托斯是英國科學哲學家,生于匈牙利,曾加入匈共并任戰后匈牙利教育部的高級官員,后逃往英國任教于倫敦經濟學院,是波普爾的同事和學生。著有《論數學發現的邏輯》、《證明與反駁》、《否證與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等。
歷史主義學派反對邏輯經驗主義用超歷史的靜態邏輯分析解決科學哲學問題,他們認為這樣作法得到的結果既與科學史事實相背,也與科學家的工作實踐嚴重脫離。歷史主義學派在自己的科學哲學研究中則非常注重對科學史案例作精細分析。他們強調,解決科學哲學問題必須聯系科學史和科學家的工作實踐,聯系相關的社會、歷史和心理因素。在這方面,庫恩提出的“范式”概念就是一個例證。所謂范式是指特定時期內特定的“科學共同體”所持有的一整套理論原則、信念、準則等的總和。它就是一個包括各種科學、哲學、社會、心理因素在內的綜合體。如哥白尼的日心說就是他以后的天文學家集團的“范式”。庫恩認為形成范式是使一門科學成其為科學的標志。范式概念常被看成歷史主義學派理論的標志。在歷史主義學派其他代表人物的理論中幾乎都有與庫恩的范式概念作用相近的概念,這在圖爾明是“自然秩序理想”,在費耶阿本德是“高層背景理論”,在漢森是“觀察滲透著理論”的原則,在拉卡托斯則與“科學研究綱領”相近。
歷史主義學派還激烈批評邏輯經驗主義的科學進步的積累觀。庫恩以他的范式概念為核心,提出了科學進步的革命觀,主張科學進步靠的是革命,科學發展就是進化和革命、積累和飛躍的不斷交替。圍繞“范式”概念,他提出了一個科學發展的動態模式:前科學(未形成范式)→常規科學(范式形成后的積累進步)→危機(反常出現)→科學革命(新舊范式交替)→新的常規科學(新范式形成)→……。庫恩認為新舊范式之間是不可比較的,范式的變更是一種心理信念或“世界觀”的改變,由此他陷入了非理性主義。費耶阿本德最初是追隨波普爾的,50年代末又開始轉向批判波普爾。后來他試圖把波普爾的方法論和庫恩的科學觀加以結合,結果把庫恩的非理性主義推向了極端,提出了他所謂的“無政府主義”的科學認識論和方法論。他認為,我們要認識世界,便需要使用一切方法,包括非理性方法,即應當是“怎么都行”。在他看來,神話、巫術、宗教偏見都對科學發展有用,不經常排除理性就沒有科學進步,一切只決定于科學家的研究實踐。拉卡托斯注意到吸收波普爾的否證論和庫恩的科學革命論的長處,提出他的“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他認為,科學與科學進步的最基本單位不是單個理論,而是有嚴整內部結構的理論系統整體,他稱之為“科學研究綱領”。在科學進步中,退化的綱領被更進步的綱領競爭淘汰。他的理論是波普爾否證主義的精致化發展,他力圖以此避免庫恩理論中的非理性主義,堅持科學革命是理性的進步。但在一些基本問題上,他由于尋求一種,介乎波普爾與庫恩中間的立場而使其觀點實質上相近于費耶阿本德的觀點。
歷史主義學派在批判和揭示邏輯經驗主義理論上的問題,把科學哲學研究引向深入方面有巨大功績。但該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由此卻不同程度地偏執一端,否認科學發展的繼承性和客觀進步性,陷入了非理性主義、相對主義和實用主義的工具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