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妙用論》李緒政散文賞析
明目
那天在藥店里買完感冒藥,售貨員向我推薦石斛。看我一臉懵懂,她耐心地解釋石斛的藥用價值。又說看你眼睛近視度數不淺,早用石斛泡水喝,肯定不用戴這么厚的鏡片了。我半信半疑地問,老近視眼能喝好嗎?她莞爾一笑,那倒不能,不過,至少可以防治青光眼、白內障、飛蚊癥等各種眼病。賣得可好啦。
一小袋僅七八粒,一團一團干蟲子似的,價格卻不低。售貨員不斷勸說,買吧買吧,很多人都喝呢。
網絡時代,人們整天注目于大大小小的屏幕,眼睛干澀不適的越來越多。前段時間,我聽到好幾個大人小孩患了飛蚊癥。由此可見,注重眼睛保健,喝點石斛、菊花茶,確有必要。
保有一雙炯炯有神、明察秋毫的眼睛,在霧霾持續加重、能見度銳減的今天,對行路安全、保障生命財產等各方面都意義重大。但是,我們也看到很多目光明澈、有著飛行員般的視力、既聰明又伶俐的人,眼波盈盈、顧盼流轉,卻被類似于傳銷、集資等的騙子忽悠得五迷三道,言聽計從地追隨著大大小小的“精英”和“成功人士”,執著而癡迷,不撞南墻死不回頭。
在日益復雜、魚目混珠、黑白難辨的環境中,人們靠著石斛、菊花、枸杞等保健品也許能滋陰補腎、護肝明目,但卻未必能保證擁有一雙慧眼,透過層層迷霧,在眼花繚亂的外表之下,精準深邃地看到真相和本質。至少,僅靠著喝石斛好像還不夠。
說到底,肉體的盲目固然可怕,而精神的盲目也危害甚重。一個人的視力再好,如果沒有精神之光的照亮,整個人還是在蒙昧中,眼前漆黑一團。沒有靈魂的眼睛引領,常常看了卻并不一定看清看真,如同很多不夠靈敏的耳朵,聽了卻沒有聽懂。肉體眼睛的閃亮,不能保證靈魂眼睛的通透靈光。
精神的昏聵和盲目,是真正意義上的“失明”,類似于靈魂的放逐、蕩墮和迷失。肉體之盲,是眼睛失去光感,但憑借拐杖、導盲犬,雖不便利卻還可以勉強行走。一個人若有精神之盲,在漫漫長途就如同行在黑暗沼澤或曠野,只能聽憑身邊腳步雜沓而隨波逐流,內心沒有什么方向感,找不到生命本真的目標,不知道靈魂深層的需求與憑靠。
我們也看到另一種人,肉體的眼睛雖然視力不佳,靈魂的眼睛卻洞燭幽微,在黑暗之中仍感受著真理之光的朗照。
博爾赫斯,被譽為“作家中的作家”,是阿根廷國立圖書館的館長。他在《關于天賜的詩》中說,“我心里一直都在暗暗設想,天堂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他終其一生都在閱讀,“我是一個作家,更是一個好讀者”。他的閱讀量之大,常人難以想象。“被圖書重重包圍是一種非常美好的感受。直到現在,我已經看不了書了,但只要我一挨近圖書,還會產生一種幸福的感受。”他的閱讀就是他的寫作,也是他的人生。
因為家族遺傳的原因,博爾赫斯從童年即患眼疾,五十六歲時近乎雙目失明。但閱讀、思考和寫作卻從未停止。在經年累月、卷軼浩繁的閱讀中,他用靈魂的目光注視著永恒,注視著宇宙,注視著鏡子、時間、夢、幸福、玫瑰與灰燼……
他還曾獨特而奇異地注視著未來。前幾年,《紐約時報》刊載《博爾赫斯與可預知的未來》一文,對博爾赫斯六十多年前小說中寫到的“無窮大的圖書館、不會遺忘的人、通覽整個星球的入口、集體編寫的百科全書……”進行了探討,稱其為“預言了互聯網和維基百科的作家”,“來自舊世界,卻有著未來派的眼界”。
讀書,可以讓靈魂的眼睛具有洞徹世界的穿透力,可練就孫悟空那樣的火眼金睛。不管哪路妖怪,即便有七十二變,慧眼之下原形盡顯。讀書,也讓我們成長,不會像個小孩子,因著好玩的玩具、好吃的糖果而迷失。精神的盲目者,卻常把整個世界當成了一塊怡口蓮,或者一個骰子。
世界說到底是一個至美至善的存在,我們唯有調準靈魂的焦距,才可能看到世界的至妙,那不僅只是一塊糖,還是一片花瓣、一鉤彎月、一片云彩、一串動人心弦的音符……
圣哲有言,“眼睛是身上的燈。眼睛若了亮,全身就光明;眼睛若昏花,全身就黑暗”。
壯骨
博爾赫斯47歲那年,遭遇了一次重大變故。阿根廷強人庇隆上校,從副總統職位上被罷黜,8天之后竟傳奇般凱旋,成為庇隆將軍。博爾赫斯此前即視其為納粹分子,并在一項反對庇隆的宣言上簽過字。由此,他被革去了圖書館的職務,侮辱性地“升任”市場家禽及家兔稽查員。為了維護人格尊嚴,他拒絕任職并發表公開信以示抗議。面對重壓,他毫不畏懼,義正辭嚴地譴責,“納粹扶植了壓迫、奴役和殘暴,更可恨的是扶植了愚蠢……同這可悲的一切作斗爭是作家諸多的職責之一”。斷然辭職,意味著他不再有固定收入,年近五旬的博爾赫斯成了失業者。
一個患有視盲癥的文弱書生,頑強持守自己的信念,勇于抵制暴力,成為與強人搏擊、有著堅硬骨頭的人。他的力量來自于閱讀,來自于閱讀給他的超越現實的宏闊視角和思想鈣質。正如法國哲學家帕斯卡所說:“人只不過是一根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思想——人的全部的尊嚴就在于思想。我們要努力好好地思想。這就是道德的原則”。
沒有書籍滋養的人,即便肉體強壯如牛,其人格和精神仍難免時有軟弱和茫昧,如以斗毆為樂或沉溺于賭博難以自拔的人。堅持閱讀,執著地汲取營養,汲取真理的陽光合成的精神之鈣,一個人即使像晚年的博爾赫斯那樣羸弱,卻仍給人堅不可摧的感覺。
當然,也有人讀了很多書,卻越讀越傻,最后竟讀成了物質利益的附庸,成了欲望的馬仔甚至某些騙子的幫兇。歷史上為了或大或小的利益吮癰舔痔的老老少少的先生們并不鮮見,即使著作等身、名詩名劇名揚一時,最終仍難免淪為笑柄。可見,意志力、硬骨頭的錘煉,不僅僅在于讀書,更在于讀什么書。準確地說,一種閱讀,是否有助于意志力的提升,主要在于是探求真理的閱讀,還是消遣性、游戲性、隨意性的閱讀。前者有時數量不一定非常大,但有限的閱讀直指宇宙和生命的核心,在一種超驗力量的引領下,深邃地思考、領悟并且實踐。這樣的閱讀,無論多少,一定會產生強大的力量。
多次到清華、復旦等大學演講的“海豹人”尼克·胡哲,一個沒有四肢的殘疾人,卻以堅強的意志,成為一個勵志大師,出版了《人生不設限》、《堅強站立:你能戰勝欺凌》和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的《勢不可擋》等書籍和眾多演講視頻光盤。他影響了千千萬萬的青年,讓眾多原本消極對待生命的人,重新對夢想充滿希望。他雖然殘疾,父母卻讓他受到良好教育,獲得了雙學士學位。他的思想與信念并不是憑空而來,當然是通過對經典的閱讀和領受而確立。他感知到了那種偉大的生生不息的力量。誰不是有著這樣或者那樣的殘缺呢?每個渺小而充滿局限的人,唯有融匯到那種真理的力量之中,因著這種力量去做,也為著這種力量去做,才能在明晰的導向下,讓生命變得簡單而強大。
讀書強身健骨的功效及其對意志力的提升,實質是一種持續不懈的修煉,是破碎內在驕橫之后的尋靠和皈依,是一個持守和勇猛精進的過程。這不僅需要閱讀,也需要在生活中實踐歷練。但基礎還是閱讀,通過閱讀完成對真理和智慧的尋找與吸納,看清世界與人生的真相與本相。由此才能從內而外激發出一種力量。因著這種力量整個世界都變成新的了。生離死別、愛恨情仇、成敗得失,生命的一切都被賦予了非同凡響的意義。
在詩人的眼里,連“寂寞”都是與眾不同的。里爾克說,“寂寞地生存是好的,因為寂寞是艱難的;事情艱難,就使我們更有理由為之。”《給年輕人的書信》中,他說,“人生重重地壓在我們的身上,它的重量越重,我們就越深入人生之中。”
“有何勝利可言,挺住意味著一切。”
里爾克說得真好!他是一個強大的、骨骼堅硬的、永不磨滅的人。
祛痛
在讀博爾赫斯、卡夫卡、普魯斯特、維特根斯坦等人的傳記時,常有一個突出感受,他們不僅是文學、哲學領域的大師,更是抵抗人生困境、戰勝痛苦的英雄。他們承受著時代、境遇加載的種種巨大撕裂,以一顆極度敏感的心,直面靈魂深處的拉扯、碰撞、扭絞,在永不停息的創作中,讓生命的烈焰熊熊燃燒。
照片上的卡夫卡像燈光熹微的荒誕劇舞臺上一個驚恐不安的天使。目光純凈幽深,灼灼逼人,仿佛要照徹虛無主義的黑夜、洞穿魅影幢幢的煉獄。在他眼睛里,“真正的道路在一根繩索上,它不是緊繃在高處,而是貼近地面的。它與其說是供人行走毋寧說是用來絆人的”。他去世前最后一遍校對《饑餓藝術家》,長時間淚流滿面。在荒誕、異化的時代,藝術是殘酷的,“饑餓藝術家”奄奄一息,餓得只剩下一張皮兒,卻堅定地說:“我只能忍饑挨餓,沒有其他辦法”,“因為我找不到適合我胃口的食物”。在這樣的絕望中,卡夫卡戰勝痛苦的利器,就是閱讀和寫作。他說,“我永遠得不到足夠的熱量。所以我燃燒——因為冷而燒成灰燼。”他的火焰今天仍然在燃燒,他被稱作西方現代派文學的宗師,他的作品是人類探索現代精神奧旨的寶藏,他開辟的寫作道路、勘察過的人性和靈魂的疆域,是現代藝術的重要源頭。
痛苦是一個永恒主題。人生在世,孰能無痛?即便生于帝王之家,一切順風順水,最后也難免衰老、死亡。俗語所謂,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人吃五谷雜糧,總有生老病死。痛苦既不可避免,人生至關重要的就是喚醒內在激情,讓激情匯成承當、耐受痛苦的力量,以此祛除疼痛,戰勝虛無與絕望給人的毀滅性擊打。
普魯斯特,生于貴族之家,自幼患有哮喘痙攣癥,32歲后持續加重,無藥可救。他常年臥床不起,軀體消瘦、畏寒,時時痙攣、顫抖。他開始《追憶逝水年華》的寫作,日以繼夜。痛苦愈甚,寫作愈無所節制,只為在臨死前完成作品。去世前幾分鐘,他對死亡進行了觀察、記錄。用半凍僵的手寫下了最后的文字。傳記作家這樣評論,“他就這樣摑了死亡的耳光:藝術家露出最后的莊嚴表情,戰勝了對死亡的恐懼,對死亡進行了窺視”。
因為洞透了世界與人生,卡夫卡、普魯斯特等卓越的藝術家們,成為人類一切苦難的精神上的承擔者,成為魯迅先生說的“肩住了黑暗的閘門”的人。他們通過自己的生命與作品,查驗了痛苦的強度與烈度;雖然仍有懼怕,但卻不會退縮、不會被壓垮。他們知道,每個生命都和一種永恒的力量,連接在一起。因著這生生不息的力量,人雖然“來自于塵土,也必歸于塵土”,但卻被賦予了創造與愛的使命。
當然有例外,飽讀詩書的圣賢英才走向自殺的并不少見,特別是東方古國。遠如屈原,近如王國維,文革中的老舍、傅雷,2016年的江緒林、林嘉文。名單可以拉很長。
加繆在《西西弗的神話》中說,“真正嚴肅的哲學問題只有一個,那就是——自殺。判斷生活是否值得經歷,這本身就是在回答哲學的根本問題。”王國維沉湖之后,陳寅恪有篇著名挽詞,以“劫盡變窮”、“殉道成仁”表達了“極哀而深惜”之情。在陳看來,王是為殉國學之道而“不得不死”。
其實,哪個時代、哪個國度沒有絕望的時刻呢?哪種文化、哪個群體中沒有某些境況下的悖逆與罪惡呢?人的眼睛若只盯住局部,就會把某個時刻的絕望無限放大,甚至被其擊垮。但如果洞徹痛苦之后,把問題放到整個人類發展的時間軸上去看,在深切的絕望里也能看到希望。卡夫卡說,“心中沒有對某種不可摧毀的東西的信任的人,就無法活著。”這種信任,就是對人類精神價值的肯定,對歷經磨難終將抵達美好之地的信仰。這是人超越痛苦絕望的唯一秘訣。
從更大的視野和終極角度看,人不過是大自然的一個作品,如同陶匠精心制作的器皿。有的會放在宮廷大殿,有的灌注清水插上花朵,有的在茅屋蓬室做個飯碗,有的甚至為一個恰當位置和特殊用途,被敲去一塊。一切都不過是陶匠為了確切目的而合理使用。作為器皿就該盡己本分,并沒有自我處置的權利。
有個奇怪現象,西方大哲大賢中,自殺的并不多。因為邏輯的自洽性,可讓他們對一切有通透的解釋而變得堅韌。癲狂的倒不少。那是一場天使與魔鬼的拉鋸戰。東西方文化傳統的差異,從起點的“性本善”或“性本惡”即開始了。因為我們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對人性抱有巨大期待,一旦失望,或可至絕望。西方文化源于原罪并有一整套拯救之法,哲人們面對巨大痛苦,即使難以戰勝,通常也不會絕望至毀滅。癲狂或許可以說是個人和世界、天使和魔鬼打了個平手。
肉體的病痛,需要止痛祛痛的藥品。精神的痛苦,唯有真理性的閱讀和探尋才能祛除。這需要智慧。而智慧始于謙卑。所以圣哲有言,虛心的人有福了。
養顏
在萬松浦書院的走廊和樓梯上,有許多作家的照片。索爾·貝婁、卡夫卡、福克納、加繆、杜拉斯、川端康成……有不少是作家們晚年的照片。他們雖然華發蒼顏,卻散發著撼人心魄的滄桑而純真的美。那種遍嘗人生辛酸、歷盡挫折痛苦絕望之后的平和,那種被歲月煉凈、煉至純粹發出的圣潔之光,那種書卷中熏染出來的智慧、清雅、樸素,無不給人一種天使神明般安詳、溫柔、慈愛的感覺。照片上的每個人,都和其作品、和那些深邃而又清澈的文字,相互印證并融為一體。
關于讀書對容顏的影響,三毛說過一段話,“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了過眼云煙,不復記憶,其實他們仍是潛在的。在氣質里,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世界上最重要的選美大賽,都有一個才智問答環節。選美已經不僅是漂亮女孩穿上比基尼、走走貓步那么簡單。真正的美一定會表現出優雅的氣質與談吐,這不像肌膚和五官,可以用化妝品遮蓋、美化,而需要扎實的內在文化修養。有些容顏姣好的女子,一張口講話就花容失色,原因即在于讀書不夠,缺少智慧和內涵。清代學者梁章鉅曾說,“人無書氣,即為粗俗氣,市井氣。”前幾天,看到一篇臺北年輕女記者的博文,講述她首次到大陸在街頭目睹一對情侶見面的場景。男孩好像遲到一會兒,容顏極漂亮的女孩大嗓門粗口質問,時尚男孩大嗓門粗口回應,兩個人像吵架似的。轉眼間又手挽著手,親昵地往前走,邊走邊繼續粗口對罵。臺北女記者驚訝得目瞪口呆。本該是風情萬種的瓊瑤片中的一對兒,卻變成了從水泊梁山穿越出的兩個“好漢”。
有個廣為流布的故事,從前有位雕塑家突然發現自己越來越丑陋,神情、氣質變得兇煞、古怪。他為此煩惱,遍訪名醫,但沒有哪個醫生能醫治他的愁眉苦臉、滿臉橫肉。偶然一天,游歷一座廟宇,他把自己的苦衷告訴長老。長老說,我可以治你的“病”,但不能白治,你得為我雕塑幾尊觀音像。半年后,工作完成了,他也發現自己變得神清氣爽、端正莊嚴。原來,過去幾年,他一直在雕刻夜叉。
這是一個相由心生、境隨心轉的故事。
好的閱讀,就類似于雕刻菩薩像的一個過程。因為每一本書都是作者智慧的結晶,是他們歷經風浪淘洗沉淀的精華,好書一定有純真、質樸、溫暖的品質。在長期的閱讀中,因著對美妙字句、美善寓意持續不斷地研究、琢磨,自己的心智與相貌也隨著那些信息的激發,逐漸發生美好的改變。
蘇東坡有言,“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黃庭堅說,“三日不讀書,則義理不交于胸中,對鏡覺面目可憎,向人亦語言無味。”原因即在于,身體的每個細胞,都是有情緒也有表情的。如果長時間處于急躁、貪婪、仇恨、憤怒之中,那么每個細胞、每個器官都是一種不安的表情。心臟不安、肝臟不安、胃腸不安,人就很容易因里里外外的不安而加速衰老。讀書卻可以讓人平安喜樂,時時讓心持守一種內省和求索。因為書籍的滋養,人們會懂得生命的真諦是愛與創造。愛是寬容、克己、奉獻,真正的愛里沒有貪婪。貪婪是人的丑陋表情中最為難看、最易讓人衰敗的一種。
有一個朋友,從農村考學到城里,經過多年打拼,有了穩定的產業。春節前,要搬進二百多平米的大房子,給我打電話,問我對買書的建議。我給他推薦了一些十幾本、幾十本一套的全集。假期里,幾個朋友在他的新家聚會。很大的一個書房,四面墻壁都裝了書柜,滿滿的全是書。他說,真是好!不但讓房子變得好看,還能給自己壯膽。沒事的時候,就在那里溜達,也隨手翻看,看得懂、看不懂,都是一種享受。真正的鎮宅之寶啊!他感嘆說,走走看看,氣就順了,心也平和下來,覺得這世界真是沒有什么大不了的。一切都不過是些信息,不過是些與靈氣有關的東西。
讀書所以具有養顏功效,就是因為好的書籍能夠養心、養腦、養氣、養肝、養膽……這真是一件劃算的事情。點點投資,即有超大回報。如果大家都能拿出買化妝品或衣帽的一小部分錢用來買書讀,那我們的每個家庭、每個城市都會變成博爾赫斯心中的“天堂”。由書而散發出的真理的馨香、智慧的清芳和愛的溫煦,會讓每個人都年輕起來,清新起來,溫柔起來,喜樂起來。
買書、讀書,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