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今《魔幻光影》
去陜西省甘泉縣“雨岔峽谷”前,猶豫再三。因為,憑多年的科學(xué)知識及經(jīng)歷,預(yù)知那是“砒砂巖”特有景致,有如遍地生長的夾竹桃花,展示“帶毒”的美麗。可是,抵不住想象中色彩斑斕絢麗的紅巖地貌誘惑,最終成行。
果然,汽車進入甘泉縣境內(nèi),公路兩側(cè)的溝谷中,不時出現(xiàn)雜色的砒砂巖。砒砂巖是一種松散巖層,為地質(zhì)歷史時期的二疊紀、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時間約2.5億年-6千萬年)的厚層砂巖、砂頁巖和泥質(zhì)砂巖組成的互層狀巖石組合,出露于九曲黃河“幾”字形彎曲的東北部,除去覆沙、覆土區(qū),裸露面積達1.67萬平方公里,集中分布在晉陜內(nèi)蒙古接壤地區(qū)的黃河兩岸。稱其為“砒砂巖”,原因有二。其一,巖石及風化土壤,異常貧瘠,幾乎寸草不生,生命遇之如遇砒霜,故叫砒砂巖。其二,成巖程度低、沙粒間膠結(jié)程度差、結(jié)構(gòu)強度低,非巖非土,性質(zhì)奇特怪異,無水堅硬如石,遇水松軟如泥,看似巖石,可遇雨即潰、逢風而散,當?shù)匕傩諔蜓浴胺艂€屁就能把它崩開”,所以取“屁砂巖”的諧音。同時,砒砂巖是黃河流域水土流失的源頭之一,從事治沙治水、耕種栽培、工程建設(shè)的從業(yè)者都稱其為地球上割不去的癌癥病灶和毒瘤。
然而,“砒砂巖”色澤斑斕絢爛,灰綠、棕黃、絳紅、粉紫、灰白,五色相間,以紅色為主,因此又有“紅巖”“紅石”的稱謂。因其強度低,極易被流水、風等侵蝕,特別是被山洪刻蝕成奇異的峽谷,不少人稱之為“丹霞峽谷”地貌。
當然,這只是一種民間的、非科學(xué)說法,顏色似丹霞,可因為松散軟弱,無法形成“赤壁丹崖”陡峭地貌,只能形成“紅丘丹溝”平緩地貌,由其構(gòu)成的諸如“紅巖峽谷”“紅巖丘崗”“紅巖裙邊”等景觀,不是“丹霞地貌”,而是“紅巖地貌”。盡管如此,撇去“砒砂巖”貧瘠及危害,色彩斑斕的“紅巖地貌”給蒼涼單調(diào)的黃土高原增色不少,也給高原人帶來激情和希望。
甘泉縣雨岔谷地,就是這樣一處貧瘠又美麗的地方。不期而遇的山洪,沖向雨岔峽谷時,夾石帶砂,幾乎無堅不摧,切割厚厚的黃土,在紅色砂頁巖里,蝕刻出幾十條與其近乎垂直的二級峽谷,諸如樺樹溝、牡丹溝、龍巴溝、一線天、蛇河溝、鳳凰溝、花豹溝,等等,制造出神秘莫測、光怪陸離的紅巖峽谷。
這些紅巖峽谷個性十足,牡丹溝的“月亮”撩人心弦,“一線天”的“線”細如絲線,等等。其中,樺樹溝、龍巴溝,因規(guī)模較大、幻境眾多而聞名驢友圈、攝影圈,有人說其美麗甚于美國亞利桑那州的“羚羊谷”。
樺樹溝,在雨岔谷地南段。溝底高程低于雨岔谷地,因而是有水峽谷。峽谷寬幾米至十幾米,沒有定數(shù),谷長約800米,谷深數(shù)十米。谷中,流水潺潺,曲折幽深,感受異樣。
進入峽谷,仰望天空,一條忽窄忽寬的縫隙,雙側(cè)或稀或密的樹木,蜿蜒連綿到遙遠的天空。鳥兒停留在崖畔的樹梢上,風吹樹搖倒投在崖壁上,白云掠過指縫寬的藍天,天顯得特別高遠,云顯得格外靈動。
峽谷之中,巖壁曲折,立于天地之間,隔開前視后望的可能,人眼所及就是自己的腳尖和后跟。然而,一線亮光永遠掛在頭頂,一絲光線總是出現(xiàn)在眼前,一絲希望總在前途。峽谷收窄處,崖畔一個柱狀巖凸,對生一處凹坑,高處一個敞口,低處一個鷹嘴,本就指寬的天空,變成一根飄忽不定的絲線,峽谷顯得特別深邃,氛圍顯得特別空靈。
穿行峽谷,眼睛不夠使喚。不用移步,景致在眨眼間就會變了模樣。剛剛還是明亮的陽光,因崖頂樹葉晃動而黯淡。剛剛還是伸手不見五指的角落,因巖壁水滴反光而流彩。藍藍的天空,被崖頂、森林、樹葉、花草等分割成無數(shù)形狀,圓圓的像畫扇,彎彎的像月亮,細細的像絲線。金色光線被巖壁、苔蘚、水滴、蛛網(wǎng)改變了直來直去的性情,光線彎曲了,亮點偏移了,顏色改變了,峽谷與地面大不同。
流連峽谷,有拍不完的照片、錄不完的影像。時間與空間在此變化太快,同一個位置,拍不到同樣色彩的照片,同樣一個姿勢,拍不到雷同的錄像。移步換景,轉(zhuǎn)身變景,神奇的峽谷,縮短了空間距離,加快讀秒時間。微觀與宏觀影像同在,高空與峽谷同框,現(xiàn)實與幻境皆有,畫面奇特,感受特別。每一張照片構(gòu)圖都很新鮮,每一段錄像都很奇特,每一處景致都很動人,每一個瞬間都是畫卷。
躑躅峽谷,腦子變得遲鈍。實在分辨不出峽谷巖石的形態(tài),實在不知道光影的來由,眼前幾乎都是未知。無奈之下,干脆閉著眼睛,想象自己是一片空中飛舞的落葉,巡看峽谷。看到紫紅色砂巖像浪花一樣的曲面,欣賞赭紅色泥巖里鑲嵌的內(nèi)容,解讀巖面上白色硅質(zhì)蝌蚪,詢問峽谷的前世今生。嘆息之余,干脆瞇著眼睛,想象自己是一滴溪流里暢游的水滴,穿越峽谷。用微小身軀,將巖石打磨出如水流一樣絲滑的曲面,塑造出海浪一樣的“浪花”,梳理出比羚羊卷發(fā)還美麗的“發(fā)卷”。
龍巴溝峽谷,位于雨岔峽谷北段。長2.5公里,峽谷寬度幾十厘米到數(shù)十米。谷深幾米到幾十米。峽谷雖然處于自然狀態(tài),沒有任何修飾,可展示了神奇的幻境。
進入峽谷前,心想峽谷不外乎由三種要素構(gòu)成,呈現(xiàn)三種顏色:光線、苔蘚、巖石和金色(太陽光)、綠色(苔蘚)、紅色(砂礫巖)。其中赭紅色為底色,綠色是點綴,金色是粉飾。巖石組成峽谷,光線照亮峽谷,苔蘚長在峽谷。可進入峽谷,定睛定心、環(huán)顧四周后,竟然發(fā)現(xiàn)就是這些簡單的色彩和元素,在峽谷中制造出夢幻的光影。
峽谷中,主角就是平淡的赭紅色巖石。在陽光的照射和投影下,單體巖石形象或似人或似物,本是靜謐的峽谷,因諸多“人”“物”的參與,而熱鬧非凡:一只老鷹站在崖頂,似是在緊緊盯峽谷中的獵物。一只龍形的巨石向峽谷中探首,似是在詰問誰打攪美夢?摘桃的猴子,攀爬的蜥蜴,振翅欲飛的鳥兒,鼓噪而歌的蟬,都在圍觀龍巴溝峽谷勝景。
峽谷中,巖層一改平鋪的平淡形象,或用鋸齒狀的邊緣模擬波濤的模樣,或?qū)⒉煌那孢B成飛濺的浪花,為靜謐的峽谷帶來萬頃波濤。本是靜謐的巖石因巖層展現(xiàn)的波濤形象而產(chǎn)生幻聽:紅白相間的薄層巖層,微微揉皺,平行的條紋,柔情似水,有如秋水碎波,互逐互推,細語問秋。布滿線條巨厚紅色巖層,厚薄不均,交錯的條紋,潮起潮落,似是仲秋的大潮,前仆后繼,高唱月圓。
峽谷中,巖石布滿奇形怪狀的洞穴,橢圓的,圓形的,透鏡狀,豆莢狀,或水平,或斜臥,洞穴相連,串成峽谷。排列整齊的單斜緩傾巖層,因砂礫的撞擊、水流的剜挖,有了許多弧形曲面。本是靜止的巖層,因為諸多相連的弧形曲面而動感十足,“碎波”“細浪”“巨浪”,“涌浪”“潮波”“海嘯”,弧形曲面組合,似浪花而比浪花更恣意,像波濤而比波濤更動感。每當人行移步,光影變幻,仰望以為浪花過頂,側(cè)視錯以浪花逐人,前行看似浪花擊面,明明行走在靜止的峽谷里,卻似在海洋里踏波沖浪!
峽谷里,望天空,峽谷如一條可變的縫隙,阻擋或禮讓太陽光線。峽谷如一條飄飛的細線,牽引和引導(dǎo)太陽光線曲折地到達峽谷中。本是明亮的光線,因而變得幽暗。本是平直的光線,或反射折射而變得方向不定、曲折彎曲。本是線狀的陽光,因不同方向、強度、頻率的光相互干涉而成圈圈光環(huán)和串串光斑。于是,“魔鬼曲線”的紅石制造了“天使之光”,二者的組合,制造出魔幻的光影:陽光透過狹窄的裂隙,在峽谷的凹凸巖壁上不斷折射、反射,從明亮的橙色到絢麗的紅色,從亮堂的“石廳”到幽暗的角落,既奇幻斑斕又華貴優(yōu)雅,光線變得如此魔幻。在“天使之光”作用下,靜止呆滯的紅巖,竟然變得動感十足。粗糙斑雜的紅石,竟然呈現(xiàn)出迷人的線條。冰冷堅硬的巖石,竟然能夠演繹萬般柔情。天造地設(shè),惟妙惟肖。陽光隨著時辰、季節(jié)百種角度變化,巖石用千種姿態(tài)迎接,行走其中,不同的時間、不同的角度絕不重樣,令人叫絕,哪里還記得產(chǎn)生如此魔幻光影的巖石就是被人嫌棄的“砒砂巖”!
而依附于紅巖上的苔蘚不斷放大巖石曲線美,暴露于光亮之下的苔蘚以變幻的綠色熒光和應(yīng)天使之光。苔蘚雖然細小,可給赭紅色峽谷帶來生機,為冰冷的巖層添加綠意,努力展露生命的活力。雖然是配角,可恰到好處,過頂?shù)臎坝侩U惡“巖浪”,因點綴苔蘚點點綠色而變得溫柔;黑暗的角落,因點點苔蘚生長而不落寞。每一片苔蘚,都是峽谷景致的點睛之筆,每一株苔蘚,都是魔幻光影中的一粒彩珠!
峽谷內(nèi),場景是如此魔幻恍眼,以至于出龍巴溝峽谷很久,峽谷內(nèi)的紅石、峽谷、陽光、苔蘚,還有水滴魔幻的回音、無處不在的光影,演奏出的天籟之歌、展示出的夢幻之境,還在縈繞心頭。
是的,雨岔“砒砂巖”峽谷,耕種非良田,觀賞如畫卷,是人們在貧瘠、絕望里,遇見最美的風景。也是冰冷科學(xué)解決不了問題時,柔情藝術(shù)點燃希望的勝景。期待不久的將來,驚艷、夢幻、狂野的紅巖勝景,給鄉(xiāng)親帶來積極、向上、富裕的憧憬,更期待科學(xué)與藝術(shù)同道,化不利為有利,有序開拓“紅巖地貌”的自然美,結(jié)合黃土高原眾多的人文遺跡、自然風光,打造出黃土高原版的“青山綠水”。
二〇二〇年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