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樓山中》楊雪散文賞析
拜訪心儀已久的鼓樓山,是早就有的情愫,延至今日,才終于成行。
鼓樓山,位于四川瀘州市南面20多公里。系烏蒙山高原北端最后的余脈,海拔近800米,從《瀘縣志》等有關志書上可以看出,此山系瀘州名山,難怪在民間,一直流傳有西有方山,南有鼓樓山之說。兩山拱衛瀘州,正好作了瀘州城千秋萬代福音的屏障。
鼓樓山,因山形似鼓而名,林竹茂密,崖壁陡峭,流泉飛瀑,禽鳥棲居,真的是一處絕佳風景勝地。山上最寬處約兩公里,最窄處僅百余米,而長卻有10多公里。有關地方史書上介紹,至唐代,山中已有漢、苗、彝等民族和諧相處,同耕發展,且寺廟古剎相繼建成,計有云臺寺、五院寺、高峰寺、永峰寺等,想那時,香火鼎盛中朝圣的先民,在對神靈的虔誠禱告中,也應該保有對大自然的敬畏。雖然,隨著時間的錯位,歷史的演變,這些廟宇古剎已經消亡,只留下些許遺跡,但一些地方特色文化的積淀傳承,仍可看出當地百姓熱愛故土和這方山水的心路歷程。比如民間文藝“班打獅子”,就體現了鼓樓山民敢于攀登,不畏艱險,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精神。還有流傳于此的民間故事,“劉道真人”與“夜光寶珠”,無不說明當地百姓追求美好生活而又善于與假惡丑抗爭的智慧與堅韌。
談到智慧,我以為鼓樓山民眾的智慧是大智慧。在鼓樓山峰旁,有一根巨型石筍相伴,當地人很自豪地告訴我,那是一根石樁,緊緊系住了瀘州這條大船,讓她在上千年的發展中,平平安安走到了現在。這種想象的成份很美,但民眾心中那種真心的企盼和祝愿更美。難怪,在久安門古寨旁的觀景臺上,在春天陽光的明媚中,在澄明的天空下,瀘州城的英姿若隱若現,如帶的長江緩緩流淌。天地大美,入駐心房,這種觀感,讓我憑添了有在此居住的念想。
存有這種念想的絕非我一人。“城郊休閑處,瀘州大陽臺”。這是當地黨委政府為了助推地方經濟發展,提出的對鼓樓山的旅游開發理念。確實,臨近瀘州城的鼓樓山,其旅游開發價值不言自明。單就氣候而言,每當盛夏的瀘州城處在酷熱包圍中時,鼓樓山中卻清風陣陣,涼爽宜人,此地民居中,鮮有安裝空調者,就連夏天使用電風扇者,也寥寥。
留得下人,除了要有寧靜舒適的居住環境,還要給人以看的、吃的以及歷史回味和啟迪。我以為,鼓樓山在這些方面,都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上千畝蘭竹林,翠翠的布滿你的眼簾,或在山谷,或在山腰,或在崖畔,錯落有致,讓人浮想留戀。而那從蘭竹筒流出的山泉,掬之飲之,甘冽清甜,讓人久久回味,仿佛隱者才能享受的口服,這大自然慷慨的饋贈,竟在此山中,奇哉、妙哉。而鼓樓山白蘿卜、土雞肉、土臘肉、鮮筍子……這些原生態的食材,再加上當地所釀桂花酒,來此山中品嘗者,定是三生三世有福之人矣。
言及歷史,給人回味和最具啟迪的,當數公元1950年的剿匪戰爭。
鼓樓山地勢險要,四周皆懸崖峭壁,只有一條道路曲折通往山上,而就是通向山上的這條道路,修建有三關五寨,關,即關口,關隘;寨,即寨門、石門。所以,一有戰事發生,社會動蕩之時,誰占領了鼓樓山,誰就得到了地利之便。新中國成立初,地處西南的瀘州城郊,土匪與潰敗的國民黨軍殘部互相勾結,盤踞于鼓樓山上,成立了所謂的聯合反共縱隊司令部,號稱上萬之眾的匪徒,時不時下山襲擾和殘害我鄉區干部和征糧剿匪工作隊,他們先后襲擊了合江的堯壩、納溪的利合、瀘縣的分水、藍田等鄉鎮,搶劫百姓糧食,衣物,反動氣焰甚為囂張,新生的人民政權在黨中央的領導下,下決心剿滅這股殘敵,以絕后患,還人民群眾一個永久安定的社會。人民解放軍出動三個團的兵力,在廣大群眾和地方武裝的支持配合下,于1950年5月發起了解放鼓樓山的戰役,整個戰役持續不到4天,便掃清了整個鼓樓山的殘匪,使山青水秀的鼓樓山,重新回到了人民的懷抱。
鼓樓山剿匪戰役,以我軍不到三個團的兵力,戰勝并消滅了十個團的敵人,這個事實再次告訴人們:這是一個舊社會已經消亡,一個新社會已經誕生于歷史潮頭的時刻,任何不能順應歷史潮流并一心與人民為敵的反惡勢力終將被潮流席卷和淘汰,不管你占據何種有利地形,而失去民心的人,必定寡助。寡助者失天下,多助者得天下,這是時代的必然,也是歷史的必然。多助者又為百姓謀利益,這就是天下歸心,國家強盛,民眾富裕的必然歸宿。鼓樓山戰役,留給人們的思索太多,它讓我們牢記歷史,珍惜當下和未來,這是何等鮮活的教材啊。
當我步行在翠竹掩映的小道,佇立在極目遠眺的觀景臺;當我留戀于寺廟古宅遺址,在山泉飛瀑旁品飲甘冽之溪……我深沉的思緒才輕松地飛回了現實,確實,山川如舊,俊美依然,當我們登臨,我們應該看得更遠、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