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勃洛莫夫(1859)
長篇小說俄國作家伊·阿·岡察洛夫(1812-1891)的代表作。這部作品寫于農奴制度廢除前夕,是一部批判沙皇專制制度的力作,反映了社會上強烈的反農奴制的情緒和要求變革的愿望。主人公奧勃洛莫夫是個三十開外的地主,他生性善良,也頗有教養。他居住在祖傳的莊園領地,有三百多農奴供其享用。由于農奴制的腐朽,造成了他無所事事,養尊處優,喪失各種生活能力,失去一切樂趣,懶散過日的惡習。他把勞動和公職都看作是額外負擔,每天設想一些奇妙的計劃,但是,那只是在沙發上的冥思而已,他根本不打算去實行。雖然他正當年但是他已經退化成只會吃穿享受的低能動物一樣的“多余人”。這個只能躺在沙發上混日子的廢物,是沙皇專制制度的產物,是繼奧涅金之后的“多余人”的最后的極限,到奧勃洛莫夫這一代“多余人”表明地主階級已完全失去了生命力,沒有一點進步性。這個典型還具有巨大的概括力。杜勃羅留波夫曾在《什么是奧勃洛莫夫性格?》一文中充分肯定了這個典型的價值,指出應當把“奧勃洛莫夫性格”看作俄國貴族社會生活的全部。“奧勃洛莫夫”性格的形成是由地主階級的生活環境和農奴制度的社會條件決定的。后來,“奧勃洛莫夫性格”被引伸為對事業的拖沓、懶散、不負責任的態度和工作作風的代名詞。列寧曾說過:“俄國經歷了三次革命,但仍然存在著許多奧勃洛莫夫。……我們只要看一看我們如何開會,如何在各個委員會里工作,就可以說老奧勃洛莫夫仍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