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氏代齊
春秋中后期,特別是第二次弭兵之后,各國政權內部發生急劇變化,主要是私門與公室明爭暗斗,卿大夫之間也進行爭奪。最終一些卿大夫取代舊諸侯開始掌權,“田氏代齊”即為典型的事件之一。田氏即陳氏,因陳公族內亂,公子完奔齊,齊桓公任他為工正,并嫁女給他,這是陳氏在齊國立腳之始。后在齊公室衰微,卿大夫勢力發展并互相斗爭中,田(陳)氏力量漸漸強大。齊景公時公室腐朽,大肆收刮,使階級矛盾激化。相反,田桓子采取較為緩和的剝削方式,他用“家量”(十斗為一釜)借出,用“公量”(六斗四升為一釜)收回的辦法,收買民心,結果“公棄其民,而歸于陳氏”。公元前489年,齊景公死,貴族國、高氏立孺子荼為君,群公子不服出奔。這時田乞聯合一些大夫,沖進公宮,趕跑國、高氏,殺君荼,立公子陽生,是為齊悼公,田乞自立為相,專齊政,繼之又殺齊悼公,立齊簡公。簡公任用監止為右相而讓田恒為左相,以削弱田氏權力。田恒即田成子又采取過去的老辦法,大斗出小斗進,爭取民眾。公元前481年田成子發動政變,殺死監止及簡公,另立齊平公,田成子為相,完全掌握了齊政權。公元前386年田成子曾孫田和列為諸侯,遷齊康公于海濱,只有一城之地。康公死,姜齊絕祀。類似事件還有“三家分晉”、“魯三桓執政”等,這些私門與公室的斗爭,帶有地主階級向奴隸主階級奪權的性質,他們建立的政權逐漸向封建政權轉化。了解“田氏代齊”之類事件的始末可閱讀《左傳》,現代史家對此類事件評價頗不一致,可參閱郭沫若《中國史稿》與金景芳《中國奴隸社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