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致斐·拉薩爾》
外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致斐·拉薩爾》
馬克思1859年4月寫給拉薩爾的信。1848年歐洲爆發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當時德國革命的主要任務是推翻封建君主制,實現德國的統一。但這場革命在各國都因資產階級的妥協和叛賣而失敗。拉薩爾在德國革命中主張依靠資產階級,否定無產階級和農民群眾的決定作用,于1857年至1858年寫了歷史劇《弗蘭茨·馮·濟金根》,連同他的《悲劇觀念的手稿》,寄給了馬克思和恩格斯,用以表明他對這場革命失敗的歷史教訓的總結,馬克思于1859年4月給他復了這封信。
信中主要是批評拉薩爾的唯心史觀造成劇本違反歷史真實,從而論述了歷史劇的創作,怎樣在更高的程度上“把最現代的思想表現出來”的唯物史觀的美學思想。十六世紀的德國,封建諸侯的割據使統一帝國解體,出現了皇帝和封建諸侯、僧侶代表的反動派,和市民階級與低等貴族的改良派,以及農民和平民的革命派這三大勢力。濟金根是屬于改良派的低等貴族(騎士),于1522年發動和領導了反對大主教和封建諸侯的騎士暴動,由于實際上是垂死階級的代表, “反對現存制度的新形式”即封建等級制,要求恢復已經不可能恢復的初期貴族民主制,因而失敗身亡。但拉薩爾在劇本中卻把濟金根美化為革命的英雄,把他們失敗描寫成是“革命的目的”與“革命的手段”的矛盾造成的,用此為1848年資產階級叛賣革命而辯護,宣傳他的“國民一致”,即通過王朝戰爭由皇室自上而下的統一德國的機會主義路線。馬克思批評拉薩爾讓濟金根的“舊日帝國和強權的夢想”, 占去了“全部注意力”,因而“把騎士反對派看得高于閔采爾式的平民反對派”,使劇本描寫違返了歷史的真實面目。但是,馬克思并非從題材決定論的角度,認為只能寫閔采爾的農民運動,而是肯定了拉薩爾“所構想的沖突不僅是悲劇性的”,并“完全贊成把這個沖突當做一部現代悲劇的中心點”。但是必須把他放在“農民和城市革命分子的代表特別是農民的代表”這一“十分重要的積極的背景”上加以描寫,才能真實展現出歷史的階級關系,在歷史的真實面目中表現最現代的思想。這實際是說,歷史劇的歷史真實性,在于正確地表現歷史的階級關系;而悲劇沖突的根源,也深植于社會的階級關系中,不在于作者的主觀構想。
此外,馬克思還指出了劇本的“最大缺點就是席勒式地把個人變成時代精神的單純的傳聲筒”,提出了要“更加莎士比亞化”這一著名的塑造典型人物的美學原則,即要借鑒莎士比亞戲劇能從現實生活實際出發,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上通過生動的情節和鮮明的性格描寫,自然地流露出自己的思想傾向的現實主義原則,不能象拉薩爾那樣以宣傳主觀構想代替對客觀生活的真實描寫。這是馬克思對文藝美學的卓越貢獻,雖然不是全面地論述悲劇沖突和現實主義原則,但這一思想在今天也仍有普遍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