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元曲四大家》賞析
元曲四大家
【概說】
元曲四大家指關漢卿、鄭光祖、馬致遠和白樸。四個人代表了元雜劇創作的最高成就,被后人稱為“元曲四大家”。
關漢卿,金末元初人,定居大都(今北京),元代雜劇家。一生寫了60多種劇本,今存18種,著名的有《竇娥冤》等;散曲50多首。他的那種“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響當當一粒銅豌豆”的形象廣為人知。
白樸,號蘭谷,字仁甫,真定(現河北?。┤?,元代雜劇家。出身于金朝官僚家庭,后移居南京。專注于雜劇創作,代表作為《墻頭馬上》。
馬致遠,字東籬,大都(今北京)人,元代雜劇家。作品以反映隱居和田園題材為多,風格豪放、清逸,代表作為《漢宮秋》。
鄭光祖,字德輝,平陽襄陵(今山西襄汾縣)人,元代雜劇家。一生寫過18種雜劇,代表作為《倩女離魂》。
【故事錦囊】
在元朝的統治下,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進一步激化。當時流行雜劇。一些有正義感的人,經常借雜劇揭露官場罪惡和社會上的不公現象。關漢卿的《竇娥冤》就是這樣一部作品。
竇娥是楚州的一個貧苦女子,從小就死了母親。父親竇天章因上京趕考缺少盤費,把竇娥賣給了蔡婆婆家做童養媳。她到蔡家沒兩年,丈夫就病死了,只剩了竇娥和婆婆相依為命。
楚州有個叫張驢兒的流氓,與他父親張老兒一起逼迫蔡婆婆嫁給張老兒,蔡婆婆怕事勉強答應了。張驢兒又脅迫竇娥與他成親,竇娥堅決不從,還把張驢兒痛罵了一頓。對此,張驢兒一直懷恨在心。
幾天后,蔡婆婆要竇娥做羊肚湯,張驢兒事先在湯里下了毒藥,想毒死蔡婆婆,再逼竇娥成親。誰知卻被張老兒喝了。張老兒在地上翻了幾個滾就咽了氣。
張驢兒毒死了自己的父親,卻把殺人的罪名栽到竇娥身上,告到楚州(今江蘇淮安市)衙門。楚州知府桃杌(wù)是個貪官,被張驢兒用錢買通了,他把竇娥抓來訊問,逼她招供。竇娥受盡了百般拷打,還是不肯承認。桃杌知道竇娥孝順婆婆,就當著竇娥的面拷打蔡婆婆。竇娥想到婆婆年紀大受不了酷刑,就含冤招供。
竇娥屈打成招后被判了死罪,押到刑場處死。臨刑之時,她向天發出三樁誓愿:一是刀過頭落,一腔熱血濺在白練上;二是天降大雪,遮蓋她的尸體;三是楚州大旱三年。竇娥的誓愿感動了天地,果然一一應驗。后來,考中高官歸來的竇天章使冤案得到平反,殺人兇手張驢兒被處以死刑,貪官桃杌也得到應有的懲罰。
這個戲劇反映了在封建統治下含冤受苦的百姓申冤報仇的強烈愿望,千百年來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
【知識庫】
《天凈沙·秋思》賞析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馬致遠的這首小令被稱為“秋思之祖”。寥寥二十八個字,便把十種平淡無奇的景物連綴起來,通過枯、老、昏、古、西、瘦六個字,將詩人的愁思寓于圖景中,勾畫出了一幅羈旅荒郊圖: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殘陽夕照的荒涼古道上,牽著一匹瘦馬,迎著凄苦的秋風,不知歸宿在何方,表現了漂泊的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