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左氏傳》
《春秋左氏傳》
《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是解說《春秋》的“三傳”之一,也是重要的儒家經典。它把《春秋》的綱目編列得更為詳細具體,成為一部詳贍的編年體史著。相傳《左傳》的作者是左丘明,他是春秋末年魯國的盲人史官,與孔子同一時代。司馬遷在《史記·十二諸侯年表》中說:
魯君子左丘明懼弟子人人異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
這說明孔子與左丘明都是根據“魯史”編撰《春秋》,而且左丘明編撰《春秋》的目的,一方面還是因為擔心孔子的弟子將來亂解《春秋》,使其失真。孔子為《春秋》作經,左丘明為《春秋》作傳,二人可謂互為表里。
近代某些學者根據《左傳》所述史事,認為它成書于戰國初年。《左傳》的編年始于魯隱公元年(前722年),終于魯悼公四年(前464年),比《春秋》多17年;《左傳》所記史事更延至魯悼公十四年(前453年),比《春秋》晚27年。《左傳》以敘事為主,書中以大量事實補充說明了《春秋》,對《春秋》的某些錯誤起到了訂正的作用。因此,《左傳》有助于了解《春秋》過于概括、簡略的記載。
《左傳》是用戰國時的古文字寫成,屬于古文經。由于經學家的門戶之見,今文學家認為它不如今文經《公羊傳》和《榖梁傳》,所以長期未能立于學官。但由于其卓越的文學與史學價值,《左傳》在民間流傳廣泛,并且很多著名學者也十分贊賞。
西晉時的杜預作《春秋經傳集解》,把《春秋》與《左傳》結合在一起。此后,《左傳》的地位逐漸超過《公羊傳》和《榖梁傳》。唐代的孔穎達非常推崇《左傳》,《左傳》終于在唐代成為“九經”之一。
1.《左傳》的思想內容
作者本著忠于歷史的態度,生動真實地記錄了周王朝崩潰時期的重大歷史事件,較為詳細地反映了春秋時期周王以及各諸侯國之間的政治、文化、軍事、外交等方面的活動,反映了當時王室衰微、諸侯爭霸,以及諸侯衰落、卿大夫專權的歷史過程,描述了當時社會的廣闊生活畫面,諸如宗法制度的崩潰,各階級、階層和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斗爭。對當時的制度禮儀、社會風俗、道德觀念及流行的各種神話傳說、諺語歌謠等,《左傳》也都有大量的記錄。
《左傳》通過人物的描寫、事件的敘述、盛衰興亡的總結,體現了作者鮮明的政治觀點及“民惟邦本”的民本思想;通過大量史實的敘述,對虐害百姓的君主進行了抨擊,總結出“國將興,聽于民”、“違民不祥”、“眾怒難犯”等歷史經驗,表明了作者同情人民的疾苦,重視群眾的意志。
作者站在發展觀的立場,說明了新舊勢力的代謝是歷史的必然。作者忠于史實,在對魯國、齊國、晉國等國的新興政治勢力與舊貴族的政治斗爭如實地進行描寫時,對新興政治勢力“政在私門”持開明的肯定態度。
《左傳》還描寫歌頌了一大批對國家有貢獻的人物,記述了他們部分的或一生的業績,如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等。對勵精圖治的政治改革人物如吳王闔閭、越王勾踐等,也進行了正面的描寫和贊頌。對為了國家利益而不顧個人安危的人物,如鄭國的子產、弦高,秦國的蹇叔等,都進行了熱情的贊揚。
作者還毫不留情地揭露了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斗爭以及統治者的荒淫殘暴。如《鄭伯克段于鄢》,描寫了鄭莊公為了權位而骨肉相殘的丑惡行徑。又如對暴君晉靈公、楚靈王以及荒淫無恥、道德敗壞的昏君陳靈公、齊莊公等人,都予以了無情的鞭撻。
《左傳》成功地描寫了春秋時期的一些重大戰役:齊魯長勺之戰、晉楚城濮之戰、晉楚鄢陵之戰、秦晉殽之戰、齊晉鞌之戰等。對這些戰爭的描寫,作者都能抓住戰役進行的關鍵環節和造成勝負的因果關系,表現出深刻的軍事思想,并且避免了簡單化、概念化、公式化。對戰爭的描寫,作者非常注重“師出有名”——戰爭的性質和人心的向背,強調戰爭的勝負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民的支持。
2.《左傳》的文學藝術
敘事完整,故事曲折,穿插巧妙,情節生動。《左傳》對史事的敘述一般都是以事件的發展過程為線索,把人物置身于政治、經濟、外交等活動中,使之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作者敘述中還注重情節的跌宕與曲折,使事件張弛有致、生動感人。
人物栩栩如生,個性鮮明。作為史書,《左傳》描寫的人物忠實于人物歷史,作者巧妙地運用在真實歷史過程中突出人物性格特點的辦法,寥寥幾筆,便使人物形態惟妙惟肖,顯示出各自的風姿。
戰爭描寫,場面恢弘,真實生動。對記載的數百次戰爭,都明確交待出戰爭的原因、經過、結果,把軍事、政治、外交相結合,把錯綜復雜的場面、眾多的矛盾有條不紊、繪聲繪色地描繪出來,既扣人心弦,又從容不迫。
語精字簡,詞約義豐,文辭優美。《左傳》的藝術成就的最大特點是簡練,但簡練中又不乏豐富的意蘊。《左傳》記述的許多“行人辭令”和諫說之辭,或委婉,或率直,或典雅,或風趣,風格迥異。
《左傳》的敘事風格和文學語言藝術,對后世的文學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司馬遷的《史記》、唐宋八大家的散文、桐城派的古文到近代的白話小說,都繼承了《左傳》的藝術手法和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