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姓”和“氏”是兩回事兒
古代的“姓”和“氏”是兩回事兒
如今說到“姓氏”,我們指的就是姓。但是,在古代“姓”和“氏”之間還是有較大的差異的。
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公社時期是最古老的姓產生的時期。通常,如果種族之間有共同的血緣關系,則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姓”,伴隨著“姓”的形成,種族就會很穩定。
進入父系氏族社會后,由姓衍生出來的分支叫作氏。在父系氏族社會,因為人口不斷增加,很多新的部落從原來的部落中分離出來,這些部落為了顯示出自己與別的部落的差別,就給自己的子部落單獨起了一個本部落共享的代號,“氏”也由此發展而來。
“氏”受到歷史條件的影響而不斷發生變更。到了周朝,“氏”開始飛速地發展。周朝初年,周天子為了能夠掌握被征服的廣大地區,開始大批量地分封諸侯。而這些諸侯國的后人就以封國名為“氏”。另外,各諸侯國又用同樣的方式對卿大夫進行分封,大夫的后人同樣以受封地的名稱為“氏”。
這樣,各種不同形式的“氏”不斷出現,并且“氏”的數量遠遠超過了“姓”的數量。但是僅僅只有貴族才能用“氏”,貧賤者有名無“氏”,“氏”成為貴族獨有的標志。
由此可見,“姓”和“氏”實際上包含很重要的信息,因此在古代把“姓”和“氏”嚴格地加以區別。
在秦漢以后,“姓”“氏”合二為一,但仍然以“姓”為主。氏族由于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潰也隨之日趨瓦解,戰國時期姓氏制度發生混亂是一個最重要的原因。秦統一六國之后,基本上也代表了封建宗法制度的結束,同時舊的氏族及姓氏制度被完完全全廢除,“姓”和“氏”也就徹底地合二為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