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普洛丁
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普洛丁
普洛丁(Plotinus,204—270)又譯普羅提諾。古羅馬晚期的希臘唯心主義哲學家、美學家。其哲學、美學思想上承古希臘哲學、美學思想,又對中世紀以及近代哲學、美學思想有一定影響,是新柏拉圖學派的創始人、中世紀宗教神秘主義美學的始祖。
他生于埃及呂科波里斯,在亞歷山大理亞從哲學家阿牟尼烏斯求學。他生活在羅馬奴隸社會日趨衰落、瓦解的時代。羅馬奴隸主階級對現實的前途感到絕望,于是一方面在現實中尋求享樂,一方面又在超現實的神靈世界中尋找安慰。他在這一社會思想影響下,在把柏拉圖哲學作為主要思想源泉的同時,接受了斯多葛派哲學的悲觀情緒、懷疑論學派的不可知論,形成了自己的學派。四十歲定居羅馬,在此講學達二十余年,傳授溶合著柏拉圖客觀唯心主義、基督教神學和東方神秘主義的哲學、美學思想。他的著作《九章集》由學生玻爾菲利輯成六卷,每卷九章, 共五十四篇。涉及哲學、倫理學、美學、動物學等。其中第一卷第六章《論美》,第五卷第八章《論理智美》是專論美學的篇章,其他部分也往往涉及美學問題。其哲學核心是“流溢說”,把柏拉圖唯心主義的理念論引向神秘主義,肯定理念世界的存在,最高的理念被稱作“太一”,即神,這是宇宙萬物的根源。普洛丁的新柏拉圖主義對宣揚基督教教義起了很大作用,并為中世紀的神學和經院哲學提供了理論基礎。
普洛丁的美學思想是根據“流溢說”形成的。認為物質世界里的美不在于事物的對稱、和諧,而是由于分享了來自神明的理性,當理念流溢到混亂的事物中,使之取得整一的形式時,便產生美。在普洛丁看來,理念是真善美的統一體,美即善,丑即惡;物體美離不開心靈憑理性來判斷,理性則是一種為審美而特設的功能,它以理念為衡量標準;美有等級之分,人以感官覺察的物體美屬于最低級的美,物體美的程度由分享理念的多少決定。其次是“事業, 行動, 風度,學術和品德”的美。在這些之上,才是脫出一切物質負累的純粹理念的美,它真善合一,靠純粹心靈或理性去觀照;藝術美不在于物質,而在于物質所體現的藝術家能夠構思的心靈,不在于眼和手,而在于藝術家的想象;藝術是有創造性的,它不僅摹仿看得見的世界,還“上升到自然所借以建立起來的那些原則”,這樣普洛丁便修正了柏拉圖關于藝術被動摹仿自然的見解,認為藝術不僅是物質世界的摹仿,也是理念世界的摹仿,因而藝術高于自然,能彌補事物的缺陷。自然的美,是神的藝術創造出來的, “造物者所賦予這些生物的理型,使它們成為美的”。普洛丁重天國輕現實,重靈魂輕肉體,重理性輕感性的思想,形成了反科學、反現實的神秘主義美學觀,一方面開啟了中世紀以圣·奧古斯丁和圣·托馬斯為代表的神學唯心主義的美學思想,另一方面又引發了后世神秘主義和唯美主義美學思想的產生。
普洛丁對近代美學思想發展的影響是復雜的,夏夫茲博里、溫克爾曼、歌德、席勒、施萊格爾、康德、克羅齊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其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