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禛
【介紹】:
清詩人,繼錢謙益、吳偉業之后為清初文壇領袖。初名士禛,死后因避雍正(胤禛)諱,改稱士正,乾隆時,詔命改稱士禎,字子真,一字貽上,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山東新城(今桓臺)人。順治十五年進士,官至刑部尚書。王士禛一生多半處于清王朝政權趨于鞏固的時期,論詩以“神韻”為宗。他所謂“神韻”是指風致清新、明麗工穩、音節自然流利的小詩中的詩情畫意,實際是提倡沖淡閑遠的詩歌意境和語言的含蓄。這種“神韻”說實際是要把詩歌的發展引向脫離現實的道路上去。他的詩多寫日常瑣事和個人情懷,模山范水,吟詠風月,以適應統治階級粉飾太平的需要,表現封建士大夫的情趣。他的詩脫離現實,缺乏真情實感和現實的社會內容,因此受到一些進步詩人的批評。但他生前有盛名,門生甚眾,其詩刻畫景物也較工致,故在文壇有很大的影響。著有《帶經堂集》、《池北偶談》、《居易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