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
【介紹】:
卓越的馬克思主義革命家、理論家和宣傳家,中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的奠基者,曾為中國共產黨早期主要領導人。江蘇常州人。1899年1月29日誕生。1919年參加五四運動。1920年參加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同年以記者身分訪問蘇聯,是最早向中國人民介紹十月革命后蘇聯情況的知識分子之一。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翌年參加共產國際第三次代表大會。1923年回國,即活躍在共產黨的理論和宣傳工作戰線上,成為黨早期最優秀的理論家之一。他在各種進步報刊發表大量論文,介紹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并運用這些原理來分析中國社會和國際形勢。他也是中國共產黨最早認識民主革命中無產階級領導權、農民問題、武裝斗爭問題重要性的領導人之一。在共產黨的第三、四、五、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均被選為中央委員。1923年6月,在黨的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在討論國共合作問題時,和張太雷、毛澤東等一起堅持正確主張,反對錯誤意見,使大會作出實行國共合作的決議。在第一次國共合作中當選為國民黨第一屆中央候補執行委員。1924年8月在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上,面對國民黨右派所掀起的“反共護黨”逆流,挺身而出,代表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左派,嚴正批駁了右派分裂國共合作的謬論。1925年夏,國民黨右派理論家戴季陶以“戴季陶主義”反對孫中山的三大政策。同年8月瞿秋白著《中國國民革命與戴季陶主義》一書,全面系統深刻地揭露了戴季陶主義的反動實質,對于指導共產黨人和國民黨左派反擊右派反共逆流,起了重要作用。
1927年大革命失敗的緊急關頭,主持召開了中共中央八七會議,會議批判了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路線的錯誤,提出了進行土地革命和武裝斗爭的正確主張。八七會議上當選為臨時中央政治局委員,會后為中共中央負責人,主持中央工作。1927年冬至1928年春,曾犯過“左”傾盲動主義錯誤。他對自己所犯錯誤,采取嚴肅的自我批評態度。在他主持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充分發揚黨內民主,對于黨的各項工作進行了認真的總結。此后,擔任中共中央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團長。1930年8月回國主持召開共產黨的六屆三中全會,結束了立三路線的錯誤,并主持中央工作。1931年1月,在共產黨的六屆四中全會上,遭受王明“左”傾教條主義的打擊,被解除中央領導職務。1931年夏到1933年秋和魯迅在上海領導左翼文化運動,對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文化“圍剿”,以及推動左翼文學工作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1934年2月到達瑞金,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教育人民委員。1934年10月,紅一方面軍主力長征,他留在根據地堅持斗爭。1935年2月24日被國民黨軍隊逮捕,于6月18日在福建長汀英勇就義。遺著編為《瞿秋白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