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茨基
【介紹】:
德國社會民主黨和第二國際的中派領袖。早期是馬克思主義者,后成為馬克思主義的叛徒。生于布拉格一個知識分子家庭。1871年,在巴黎公社的影響下,對社會主義發生興趣。1874年開始研究社會主義,閱讀了德國社會民主黨的文獻和拉薩爾的著作。同年秋天,考入維也納大學哲學系。1875年1月,加入奧地利社會民主黨(后來又加入德國社會民主黨)。同年,發表了他的第一本著作《達爾文主義和社會主義》。1876年結識了威廉·李卜克內西和奧古斯特·倍倍爾,并向德、奧社會民主黨的機關報投稿。1881年,與馬克思、恩格斯相識,在他們的具體指導下,逐漸轉到馬克思主義立場上來。從1883年起,擔任德國社會民主黨的理論刊物《新時代》雜志主編達34年之久。1886、1888和1889年,先后發表了《馬克思的經濟學說》等三本小冊子,對馬克思《資本論》的內容和唯物史觀作了通俗的論述,得到恩格斯的好評。1831年參加起草《愛爾福特綱領》。這個綱領沒有提到無產階級專政。1892年寫了《愛爾福特綱領原則部分說明》一書,從理論上解釋了這個綱領,但也回避了無產階級專政。恩格斯逝世后,從1896年起,考茨基在《新時代》雜志上,不加評論就連續發表了伯恩施坦的一系列修正主義論文。1899年,當伯恩施坦發表了《社會主義的前提和社會民主黨的任務》一書時,在倍倍爾等人的督促下,他不得不對伯恩施坦的修正主義進行批判,寫了《伯恩施坦和社會民主黨的綱領》一書。但考茨基對伯恩施坦的批判是極不徹底的,一貫采取曖昧、遷就和調和的態度。在對待米勒蘭入閣的問題上,他玩弄折衷主義,替叛賣行為辯護。1909年發表了《奪取政權的道路》一書,1910年同希法亭、鮑威爾等人組成了“中派”集團。1914年8月,提出“超帝國主義”理論,認為資本主義的世界壟斷組織能消除帝國主義的基本矛盾和戰爭根源,否認帝國主義是壟斷的、腐朽的、垂死的資本主義。大戰期間,他采取隱蔽的社會沙文主義立場,為右派辯護,為帝國主義的侵略政策和戰爭政策效勞。十月革命后,他瘋狂反對蘇維埃政權,煽動武裝干涉蘇聯。自1918年起,他寫了一系列惡毒攻擊無產階級專政的小冊子。1918年,他以“純粹民主”的維護者的姿態,發表了《無產階級專政》這個臭名遠揚的小冊子,極力宣揚資產階級民主,毀謗無產階級專政,攻擊偉大的十月革命。列寧在《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國家與革命》、《無產階級革命和叛徒考茨基》等著作中徹底批判了考茨基的一系列反動謬論。1919年以后,考茨基公開投敵,任謝德曼反動政府的外交部副部長、社會化委員會主席等職,并參與第二個半國際的反革命活動。1927年,考茨基寫了《唯物史觀》一書,這本書集中了他的全部反馬克思主義的叛徒式的反動觀點。1938年10月17日,死于荷蘭的阿姆斯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