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
【介紹】:
南宋時期堅持抗元斗爭的著名代表人物。字宋瑞,號文山,宋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青少年時期,南宋正處于蒙古軍隊包圍之中,亡國危機迫在眉睫,而南宋統治集團卻仍舊過著醉生夢死的生活,政治更加腐敗。寶祐四年(1256)文天祥參加進士考試,在殿試對策中申述積郁心中多年的救國主張,指出國家非改革就無以自存,并提出改革政治的具體措施,中進士第一。理宗開慶元年(1259),蒙古軍隊大舉南下,把持朝政的宦官董宋臣主張遷都四明(今浙江寧波),文天祥挺身而出,上疏理宗,駁斥這一逃跑主張,要求殺董以安民心。景定二年(1260),授秘書省正字,直到德祐元年(1275)起兵抗元,歷任瑞州提刑、尚書左司郎、安徽寧國知府、軍器監兼學士院權直等職,其間因為官不阿權貴,揭發董宋臣,語譏賈似道,先后三次被劾罷。咸淳九年(1273)復起用,任湖南提刑。德祐元年(1275),元軍東下,直趨臨安,文天祥在知贛州任上組織十萬軍民入衛臨安,被派知平江府,調兵援救常州(今常州)。次年,元軍逼近臨安東郊,文天祥臨危受命,以右丞相名義出使元軍談判,痛斥伯顏,被扣留押解大都。至鎮江口(今江蘇鎮江)伺機逃脫,歷盡艱難,由通州(今江蘇南通)入海至永嘉(今溫州市)。其時,陸秀夫、陳宜中等人已在福州擁立趙昰(即端宗)為帝,文天祥遂奔福州,授右丞相兼樞密使,組建抗元武裝。同年率部北上江西,誓圖收復。景炎二年(1277),在江西收復一些州縣后,因寡不敵眾敗退廣東,轉戰于南嶺、海豐等地阻擊元軍。祥興元年(1278)十二月,在五嶺坡(今廣東海豐北)兵敗被俘。元將張弘范迫其致書陸秀夫等勸降,書千古之作《過零丁洋》詩作答。不久被解往大都,囚禁達三年之久。屢經威逼利誘,寧死不屈,在獄中作《正氣歌》等詩篇,表明抗元意志。至元十九年(1283)十二月,在拒絕忽必烈親自勸降后,于元大都柴市口就義。文天祥雖然是站在南宋統治階級立場抗元的,但是在反抗民族壓迫上是與人民的愿望一致的,因此他在斗爭中所表現出來的寧死不屈的精神及民族氣節,贏得了人民的崇敬。研究文天祥可參閱《宋史》卷四一八、《文山先生全集》、萬繩楠著《文天祥傳》是近年來研究的重要成果,可供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