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王專制與國人暴動
西周從武、成、康王經營期達于鼎盛,昭王南征受挫,穆王“王道衰微”開始走下坡路。厲王時期國力更衰,南淮夷深入周地,厲王不得不對之用兵,雖然取得一些勝利,但并不鞏固,相反,消耗國力甚大。厲王任用壞人榮夷公,實行“專利”政策,即專山林川澤之利。過去,山林川澤一直為王有,但允許平民進山取柴、入川捕魚。現在厲王將山林川澤專利,無疑影響平民國人的利益,專利是厲王貪得無厭的表現,使民不堪命,引起國人輿論的指責。在厲王看來,這些都是“誹謗”之言,派衛巫監視,造成“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的恐怖形勢。具有原始民主思想的邵公指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忠告厲王對民要“宣之使言”。厲王頑固不化,果然三年之后發生了國人暴動。公元前841年,國人暴動發生在王畿,參加的成員有下層貴族、士及大量平民。結果趕跑了厲王,迫使他逃奔到彘地。這次暴動對周王室是一沉重打擊。公元前841年是我國歷史有確切紀年的開始,史稱共和元年。國人暴動的直接后果,出現了“共和行政”,即史書上講的“共伯和干王位”。共伯和是一個地方諸侯,共是衛初期的采邑,伯是封號,名和,他趁國人暴動之亂,收拾殘局,去其諸侯之位而攝行王事,史稱“共和行政”。《史記》說“周、召二公夾輔周室”,把一個人說成為兩個人,是司馬遷望文生義之解。共伯和執政十四年,厲王死于彘,太子靜已經長大,共伯和退位,由太子靜即位,是為宣王。宣王在位四十六年,死后幽王即位,王室繼續衰落。幽王被申侯與犬戎所殺后,申侯立太子宜臼為平王。但平王無力驅逐犬戎,于公元前770年東遷洛邑,中國歷史進入春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