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主義
現(xiàn)代西方哲學流派之一、產生于本世紀20年代的美國,戰(zhàn)后曾盛行一時。創(chuàng)始人是美國的著名物理學家和自然科學哲學家布里奇曼。1927年布里奇曼在他的《現(xiàn)代物理學的邏輯》中系統(tǒng)地闡述了操作主義理論。他的學生霍爾頓也是操作主義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操作主義不僅在美國的自然科學界,并且在心理學界和社會學界都有相當大影響,在西方其他各國也有影響。
布里奇曼早年畢業(yè)于哈佛大學,后在哈佛大學任物理學、數學和自然哲學教授。他由于在高壓物理方面做出了許多重大貢獻,曾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金。他的主要著作還有《物理理論的本性》、《智慧的個人和社會》、《一個物理學家的沉思》、《我們的若干物理學概念的本性》等。
操作主義的中心課題是講操作分析。操作主義認為,一切物理實體、過程和性質都可以用它們所得以被認知和檢驗的操作和實驗的組合去定義。由此,確定一個概念的意義的基本方法就是指出與使用這個概念相關的一組實際操作。概念與相應的一組操作同義。比如,長度不應以廣延性來定義,而應按測量長度的實際操作來下定義。操作主義分操作為兩類,第一類是狹義的操作,指的是“實驗室操作”、“儀器操作”等,即通常所說的實驗活動。但操作主義把“感覺器官”也看作儀器,把感覺歸結為最基本的操作活動,這實際上把實驗活動也歸結為主觀的感覺經驗了。第二類是廣義的操作,即“精神操作”,包括“紙與筆的操作”、“語言的操作”等。這樣,操作主義就把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心理分析,全都納入了操作分析的軌道,認為概念只有借助記述使用和檢驗這個概念的操作方可確定,凡與操作無關的,或者不能進行操作分析的,都是沒有意義的。操作主義認為,“唯物主義已經過時了”,“實體”與“實在”都是“反科學”的“形而上學”。這實際上,就是把操作活動視為認識能力和科學知識的界限,把哲學禁錮在經驗活動的范圍內。操作主義還否認客觀真理,宣揚相對主義。操作主義自我標榜超越了唯物論和唯心論,建立了“科學的哲學”,其實它本質上不過是皮爾士等的實用主義哲學觀點在自然科學哲學領域中的應用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