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
【介紹】:
字卓如,號任公,別號滄江,又號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聰敏過人,十一歲中秀才,十六歲中舉人。1890年向康有為拜師受業,成為康門高足。1895年隨康有為發起“公車上書”。8月,參加強學會,任書記員。康有為創辦《中外紀聞》,梁啟超是主要撰稿人。不久赴上海任《時務報》總編輯,并編輯《西政叢書》,創辦大同譯書局,大力宣傳變法維新理論,先后發表《變法通議》、《古議院考》、《論中國積弱由于防弊》、《論君政民政相嬗之理》等重要論文,揭露封建專制的顢頇腐朽,論證變法維新的必然趨勢,大聲疾呼:“法何以必變?凡在天地之間者,莫不變”;“故夫變者,古今之公理也。”“上下千歲,無時不變,無事不變”;強調“變亦變,不變亦變”。并主張“變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興在開學校,學校之立在變科舉,而一切要其大成在變官制”;強調這是“立國之元氣,致強之本原”。又提出“伸民權”的政治主張,認為“民權”不伸是中國積弱不振的主要關鍵,但“欲興民權,宜先興紳權”,要“興紳權”,還得先“開官智”。梁啟超在一篇又一篇極有感染力的文章中,從政治、經濟、教育、軍事等方面展開對封建勢力的批判,熱情謳歌新的資產階級思想體系,使資產階級民權思想開始廣泛傳播。《時務報》因議論新穎奇異,文筆奔放,銷售量在幾個月內即達一萬七千多份,開中國報刊發行紀錄。梁的文章被譽為“時務體”,因而名重一時。1897年冬到湖南,任時務學堂教習,運用萬木草堂教學原則,培養維新人才,后來自立軍領袖唐才常,在云南舉兵討袁的蔡鍔都是他培養的學生。由于師生醉心于民權學說,遭到頑固派的攻擊,梁被迫離開湖南。1898年應康有為之召入京,協助組織保國會。光緒帝正式宣布變法后,被授予六品卿銜,專辦京師大學堂譯書局,戊戌政變后逃亡日本。
在日本,梁啟超先后創辦《清議報》、《新民叢報》,開始脫離康有為今文經學的窠臼,更多地宣傳介紹西學,用西方資產階級的理論方法分析中國,系統介紹西方各種學說,乃至最新科學技術,成為輿論界驕子。1905年后,與革命派開展論戰,堅持改良,反對革命。1907年組織政聞社,期望指導、推動清政府實行君主立憲。政聞社被封后,支持立憲派的國會請愿運動。1911年夏,皇族內閣成立后,對革命派的反清運動寄予同情。1913年春,自海外歸國,再次在政壇大顯身手,5月組成進步黨,在民初政爭中縱橫捭闔,企圖建立“強善”政府,實現民主憲政。當袁世凱帝制自為的陰謀暴露時,發表《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反對變更國體,并派蔡鍔赴云南舉起反袁大旗,成為護國戰爭的策動者之一。當康有為與張勛在1917年復辟帝制時,又毅然不顧師生情誼,發表《反對復辟電》,痛斥康有為。后組織研究系,出任段祺瑞政府財政總長,不久失勢辭職,從此結束從政生涯,潛心學術研究,晚年講學于清華研究院。他學識淵博,著作內容十分豐富,涉及政治、經濟、哲學、歷史、新聞、文化藝術、文字音韻、語言、宗教等等,寫有《清代學術概論》、《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等有價值的著作;又著有《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等,成為中國近代資產階級史學的開山祖;還倡導文體改良的“詩界革命”和“小說界革命”,開中國白話文風氣之先。其著述輯為約一千五百萬字的《飲冰室合集》,是中國人民的近代寶貴文化遺產。可參看孟祥才:《梁啟超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