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審美分類創造·壇
文藝審美分類創造·壇
古代筑土高于平地用為祭神或盟誓、 授權之所, 用為前者,一般都附有建筑物, 這是確切意義上的壇。 我國古代帝王親自參加的最重要祭祀有三: 天地、 社稷和宗廟。 祭壇就是進行前兩種儀式的場所。 根據中國古代天人合一、 君權神授的傳統觀念, 最高的祭祀權與最高的統治權是合一的,因此,歷代都城的規劃建設中, 各種祭壇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項目, 并且成為國家權力的一種象征。
明清故都北京城的四周就有各種祭祀場所。 天壇在南, 地壇在北, 東郊西郊有朝日壇及夕月壇。皇城內有社稷壇 (今中山公園)。祭祀神農的先農壇在南郊偏西, 與天壇相對。 皇后親飼蠶桑的先蠶壇已泯滅不存。 這些都反映了自古以農立國的社會性質。
祭神中最有隆重的祭祀是祭天。 皇帝例于每年冬至祭天; 皇帝登位也例須祭告天地, 表示“受命于天” 。 《周禮·大司樂》中云“冬至日祀天于地上之圜丘” , 也就是筑壇而露祭。 北京天壇的位置, 元代大都時已設置, 經明嘉靖、 清乾隆時擴建改建, 成為中國古代建筑藝術最成功的典范作品之一。
天壇位于北京外城永定門大街東側。 它的規制仍存明初天地合祭的痕跡。平面北墻呈圓形, 南為方形, 象征天圓地方。 東西1700米,南北1600米, 共有垣兩重, 垣內滿植柏樹。 內垣亦北圓南方。 分兩組祭壇: 郊天的圜丘和雩祭的祈谷壇入口不遠有皇帝祭天前夕居住持齋的一組齋宮建筑。
祈年殿平面為正圓形, 三重檐圓形攢尖頂, 外檐柱十二根應一周之數, 立于三層漢白玉須彌座臺基之上, 殿高38米, 柱枋槅扇為朱紅色, 上為三重青色琉璃瓦檐 (于乾隆時所改) , 以鎏金寶頂為結束,檐下彩繪金碧輝煌, 整個建筑色調純凈, 造型莊重典雅。 殿庭地面比院外地面提高4米多, 加上三層臺基, 使祈年殿臺基面高于垣外地平10米以上, 使人們在穿過茂密的參天柏林叢后, 至此, 頓然超出蒼翠的林海之上, 有超凡出塵、 與天接近之感。 附近沒有配屬建筑, 殿后皇乾殿形體卑小, 不進入視線, 一切附屬建筑均在垣外, 隱蔽在林叢之中。 壇面所見惟蒼穹與林海及面前崇高明凈的神奇建筑。這正是建筑大師著力渲染的, 也是祭祈時所需的靜謐肅穆的意境。
由祈年殿往南,有長約400米,寬30米的磚筑甬路, 直抵圜丘一組建筑, 因其高于地面4米多, 使人們如同行走于林濤之上。 圜丘因古制郊天須柴燎告天, 露天而祭, 故壇而不屋。共三層, 底徑55米, 上層徑26米。 天為陽性, 故一切尺寸, 石料件數均為陽 (奇) 數。 圜丘周繞以圓形、 方形平面壝墻各一重, 高度甚低, 不過一米余, 皆用云卷飾門。 壝內空闊不植樹, 壝外則森林茂密, 造成隔絕空間, 使人們似能與天對話。
圜丘北是平日存放“昊天上帝”牌位的皇穹宇, 高19.80米,是乾隆時代的優秀作品, 精美小巧, 體型比例均極合體。 包繞的正園形平面的高大墻垣, 磨磚對縫砌成, 渾圓無接痕, 精確細膩, 世所罕見。 因圓弧折音有回響效果, 表明了施工精度, 非原目的。
天壇建筑群為滿足特定的功能需求, 調動種種建筑藝術手法, 創造出極完美的藝術效果和審美情趣, 在世界建筑藝術史中當之無愧地占有光輝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