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敬梓
【介紹】:
清代著名小說家。字敏軒,一字文木,安徽全椒人,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曾祖吳國對是清順治年間的探花,“一時名公巨卿多出其門”(方嶟《文木山房集序》);祖輩多顯達,但祖父吳旦早死。吳敬梓本為吳雯延之子,因吳雯延堂兄霖起無子,遂將敬梓過繼給霖起。吳霖起科名不顯,為康熙年間拔貢,做過贛榆縣教諭。吳敬梓13歲喪母,14歲隨家父吳霖起至贛榆任所。吳霖起性情耿直,不慕名利,注重操守,對吳敬梓的思想有很大影響。吳敬梓自幼聰敏好學,才識過人,往往“讀書才過目,輒能背誦”(程晉芳《文木先生傳》)。23歲時,家父吳霖起去世。他不善治生,慷慨好施,又揮金如土,“傾酒歡呼窮日夜”,不到十年,便將家產變賣殆盡。族人對他的作風十分厭惡,視他為敗家子,他只好移居南京過著客寓的生活。他早年熱衷科舉,也曾考取秀才后因科場不得意,加之看透官場、科場污穢,遂淡泊名利;家世的衰微也使他飽嘗世態炎涼,對于功名富貴更加厭棄,而甘于貧困的生活。在他36歲時,安徽巡撫趙國麟舉薦他應博學鴻詞考試,他沒有去,并且從此不應科舉考試。40歲時,他賣掉全椒老屋,資助修復泰伯祠,從此生活更加困窘,常靠朋友的接濟為生。冬日夜晚,天冷屋寒,無火取暖,他便與朋友繞城堞行數十里,“歌吟嘯呼,相與應和”,天明方才散去,謂之“暖足”,可見其性情的狂放不羈。大約也即在此時他開始了《儒林外史》的創作,后過了十年,程晉芳作《懷人詩》(作于1748-1750),云:“外史紀儒林,刻畫何工妍,吾為斯人悲,竟以稗說傳。”可知《儒林外史》已經成稿。50歲的吳敬梓仍是傲岸不屈,無論是對封建統治者,還是對功名利祿,他都不肯低頭,甚至乾隆皇帝南巡,別人都去夾道拜迎,他卻“企腳高臥向栩床”。晚年潛心治經,想借以“安身立命”,可惜不久,在他五十四歲到揚州訪友時,便突然發病而死。
吳敬梓一生經歷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個時期,這是清王朝政權鞏固、經濟繁榮、思想文化統治取得成效的時期;也是程朱理學泛濫、八股制藝猖獗、封建制度已經腐敗的時期。家世的衰落和個人遭遇的坎坷使吳敬梓體驗到世態的炎涼,對社會的弊端有所了解,他從封建階級的浪子變成了封建階級的逆子,與黑暗的社會現實發生了矛盾,對封建階級文人有了更深入的觀察,感到了社會的腐敗,希望以理想化的儒家思想來改造社會。在這種思想基礎上,他概括了“自所聞見”的社會現實,盛世寫衰,創作了《儒林外史》,對封建社會的種種弊端進行批判,借以表達自己改造社會的理想。除《儒林外史》,吳敬梓還有《文木山房詩文集》十二卷,今僅存四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