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魏瑪共和國的建立
德國十一月革命推翻君主政體以后建立的資產階級共和國,因在魏瑪召開制憲會議而得名。根據1918年12月全德蘇維埃代表大會的決定,1919年1月19日舉行了國民會議的選舉。社會民主黨、獨立社會民主黨和各資產階級政黨都進行競選,而共產黨拒絕參加選舉。選舉結果,社會民主黨在四百二十一個議席中獲一百六十三席,其它議席為中央黨、民主黨、民族黨、獨立社會民主黨等所得。2月6日,國民會議在魏瑪城召開。國民會議于2月11日選舉艾伯特為總統。艾伯特任命謝德曼任總理組閣。6月20日,謝德曼因拒絕簽署對德和約而辭職,繼由鮑威爾任總理。7月31日,國民會議通過了憲法,史稱“魏瑪憲法”。魏瑪憲法是一部資產階級憲法,內容分聯邦的組織和職權與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兩部分。憲法宣布德國為聯邦共和國,由十八個邦組成,規定廢除君主政體,建立共和政體。設民選總統,任期七年,立法權屬于國會,上院叫聯邦議院,代表各邦,下院叫國民議會,由年滿二十歲的男女公民采取平等、直接和不記名投票方式選出。政府向國民議會負責。宣告私有財產的不可侵犯,即國家保障資產階級和地主的利益。憲法宣稱所有德國人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規定公民擁有言論、通訊、新聞、集會、結社等自由,有提出和表決法案、復決法案、表決罷免總統的權利。但是,根據憲法第四十八條,總統有宣告非常狀態、暫時取消公民基本權利的權利。魏瑪憲法于8月11日生效,德意志共和國正式宣告成立,史稱“魏瑪共和國”。
魏瑪共和國從1919年到1933年存在了十四年,是德意志第二帝國到第三帝國的中間站,代表了一個歷史階段,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魏瑪共和國是德國十一月革命的一個成果,它用共和制代替了帝制,人民爭取到一些民主權利,這是一個歷史進步,因而遭受到?;庶h人的仇視。魏瑪共和國的成立提高了壟斷資產階級的地位,標志著壟斷資產階級和容克貴族統治的確立,德國從容克——資產階級帝國主義變成為資產階級——容克帝國主義。魏瑪共和國是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它維護資產階級統治,極力阻礙德國無產階級向社會主義革命過渡,鎮壓共產黨領導的群眾革命運動,標志了德國十一月革命的完全失敗,故而是對德國無產階級革命的反動。魏瑪共和國政府在政治傾向上奉行一條中間路線,一方面鎮壓工人革命運動,另一方面同復辟帝制的勢力作斗爭。社會民主黨人進行了掌握政權的短命試驗,1920年6月大選中以社會民主黨人為主體的魏瑪政府各黨聯合陣線遭到失敗,社會民主黨人退出政府。1925年2月總統艾伯特去世,社會民主黨人在政府中的影響日益削弱。4月,原帝國元帥、老軍國主義分子興登堡當選總統,魏瑪政府開始向右轉,以后為希特勒的上臺開辟了道路。1933年希特勒上臺后,魏瑪憲法實際上被廢棄,魏瑪共和國宣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