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靈公好狗
作者: 楊曉景 【本書體例】
晉靈公好狗,筑狗圈于曲沃,衣之繡。嬖(bì壁)人屠岸賈,因公之好也,則夸狗以悅公。公益尚狗。一夕,狐入于絳宮,驚襄夫人。襄夫人怒。公使狗搏狐,弗勝。屠岸賈命虞人取他狐以獻(xiàn),曰:“狗實(shí)獲狐。”公大喜,食(sì四)狗以大夫之俎(zǔ祖),下令國人曰:“有犯吾狗者,刖(yuè月)之。”于是,國人皆畏狗。
狗入市取羊豕以食,飽則曳以歸屠岸賈氏,屠岸賈大獲。大夫有欲言事者,不因屠岸賈,則狗群噬之。趙宣子將諫,狗逆而拒諸門,弗克入。他日,狗入苑食公羊,屠岸賈欺曰:“趙盾之狗也。”公怒,使殺趙盾。國人救之;宣子出奔秦。趙穿因眾怒,攻屠岸賈,殺之。遂弒(shì試)靈公于桃園。狗散走國中,國人悉禽而烹之。
君子曰:“甚矣,屠岸賈之為小人也!(shéng繩)狗以蠱(gǔ古)君,卒亡其身,以及其君。寵安足恃哉!人之言曰:‘蠹蟲食木,木盡則蟲死’。其如晉靈公之狗矣!”
(選自《郁離子》)
晉靈公喜愛狗,在曲沃建造了狗圈,還給狗穿上華麗的衣服。他的寵臣屠岸賈,投其所好,大加夸贊狗養(yǎng)得好來取悅于晉靈公。晉靈公就更加愛好玩狗了。有一天晚上,狐貍竄入絳宮,驚嚇了襄夫人。襄夫人非常生氣。晉靈公讓狗去捕捉狐貍,結(jié)果沒捉住。屠岸賈趕忙命令管園林的官抓獲其他狐貍獻(xiàn)上來說:“您的狗確實(shí)抓獲了狐貍。”晉靈公非常高興,就讓按照大夫的待遇來喂狗,并給老百姓下命令:“有誰敢觸犯我的狗,就按砍去腳的刑法來處置。”于是,晉國的百姓們都非常害怕晉靈公的狗。
這些狗跑進(jìn)集市,抓住豬羊就吃,吃飽了就把這些東西拖到屠岸賈家。屠岸賈收獲豐厚。大夫有公事需要向晉靈公稟報(bào),如不依靠屠岸賈的引進(jìn),這些狗就一起撲上來撕咬他。趙宣子前去勸戒晉靈公,一群狗迎頭上來將他攔在宮門外邊,不能進(jìn)去。一天,這些狗跑進(jìn)晉靈公的苑中吃了他的羊。屠岸賈欺騙晉靈公說:“這是趙宣子的狗干的。”晉靈公一聽大怒,讓人殺掉趙宣子。百姓們救下了趙宣子,讓他逃到秦國去了。趙宣子的同族趙穿,利用百姓們的憤怒情緒,攻打屠岸賈,并殺死了他。接著又在桃園殺死了晉靈公。晉靈公的狗逃散在都城各處,百姓們把它們?nèi)甲カ@煮吃掉了。
君子說:“屠岸賈這個(gè)小人太過分了!他千方百計(jì)夸耀狗來迷惑他的國君,結(jié)果不僅自己喪命而且還連累了他的君主。寵幸怎么能靠得住呢!人們常言道:‘蛀蟲蝕木頭,木頭蛀蝕完了,蛀蟲也跟著死亡了。’這就象晉靈公的狗一樣啊!”
本篇雖被稱之為“晉靈公好狗”,但作者描繪的重點(diǎn)既不是晉靈公也不是狗,而是那位欺上壓下、作惡多端的佞臣屠岸賈。屠岸賈乃歷史上實(shí)有人物,其事跡見于《史記·趙世家》,后人據(jù)此改編為文藝作品的,最著名者有元人紀(jì)君祥的雜劇《趙氏孤兒》。劉基的這篇作品雖有所依托,但基本上是作者自己的創(chuàng)造。通過這一形象,反映了元蒙朝廷中小人當(dāng)?shù)赖暮诎禒顩r,同時(shí)也揭示了封建社會中貪官奸臣的共同本質(zhì)。
作為佞臣的屠岸賈,第一特性便是善于媚上。他抓住晉靈公好狗的特點(diǎn),然后大拍馬屁,“夸狗以悅公。”為了討得晉靈公歡心,他不惜說假話騙人,弄來其他狐貍而說成是晉靈公之狗捕獲的,最終以此取得晉靈公的信任。屠岸賈的第二特性是自私自利,貪污中飽。當(dāng)晉靈公對狗大加寵愛,下了“有犯吾狗者,刖之“的命令后,屠氏便借此大發(fā)其財(cái)。這些狗因屠氏而得寵,也務(wù)必對他有所報(bào)效,因而當(dāng)它們自己吃飽豬羊后,又拖上許多給屠氏,故“屠岸賈大獲”。屠岸賈的第三特性是挾私報(bào)復(fù),陷害他人。凡是不依附屠氏者,他便唆使“狗群噬之。”甚而這些狗奉屠之命橫亙在宮門口,阻止他人前去勸諫晉靈公。明明是晉靈公自己的狗吃了苑囿中之羊,屠岸賈卻偏說是“趙盾之狗也”,使晉靈公發(fā)怒要?dú)②w盾。縱觀屠岸賈之生平,極能體現(xiàn)一般佞臣之共同本質(zhì)。此類小人無一不是拍馬逢迎,諂媚君王,又無一不是中飽私囊而排陷善類。因此劉基所刻劃的這一藝術(shù)形象有著極強(qiáng)的涵蓋力。劉基塑造這一形象自然并非向壁虛造,除確有《史記》中人物作原型外,更有作者對元代當(dāng)時(shí)的情狀的概括。別的不講,單是當(dāng)時(shí)的丞相伯顏就與屠岸賈甚多相似之處。史書記載他“專權(quán)自姿”,“虐害天下”,并擁有大批惡狗般的幫兇,所謂“守從之盛,填溢街衢”,甚至達(dá)到“勢焰薰灼,天下之人惟知有伯顏而已”的地步,連當(dāng)時(shí)的剡王徹徹都、高昌王帖木兒不花,也被他無罪而殺。當(dāng)然伯顏的結(jié)局也不會比屠氏更好,屠岸賈被趙穿殺掉,伯顏亦被廢去丞相之職而病死于驛舍。毫無疑問,屠岸賈之形象肯定不是取自伯顏一人,而是元代后期大量元蒙貴族官僚的共同概括,故而方有高度藝術(shù)概括力與豐富內(nèi)涵。
關(guān)于這一形象的意義,作者在結(jié)尾的君子曰中指出了兩點(diǎn):一是小人誤國。屠岸賈作惡多端,不僅身死而為他人笑,還連累了自己的君主,使國家社稷蒙受重大損失。二是恩寵難恃。作者用“蠹蟲食木,木盡蟲死”的諺語,道盡了所有小人佞臣的共同命運(yùn),屠岸賈之流以為有君之恩寵即可為所欲為,而幫兇走狗以為有屠岸賈之流便可橫行無忌,當(dāng)他們損害國家而中飽私囊,快意恩仇而排陷他人之時(shí),顯得那么得意洋洋,但一旦國家被他們親手毀滅后,其本身亦將失去存在之基礎(chǔ),最終招致身死與被人烹食的后果。無奈這類慘痛的教訓(xùn)不能被當(dāng)時(shí)或后來的小人所吸取,以致不斷上演這類既滑稽可笑又哀痛可憐的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