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美學基本理論·形式美
文藝美學基本理論·形式美
構成美的事物外在形態的自然物理屬性及組合規律所體現出來的美。美的事物的自然屬性指色彩、形狀和聲音;組合規律包括對稱、整一、節奏、比例和多樣統一等。
形式美是美學研究的重要內容。古希臘的美學家就對形式美的問題進行過理論的探討。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一切立體圖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圖形中最美的是圓形。”他們提出的“美是和諧與比例”的觀點,對后世美學形式美的研究發生很大的影響。亞里士多德認為美就在客觀事物本身。他說,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勻稱與明確”。黑格爾不僅看到了形式美具有相對獨立的意義,而且認為美的形式與美的內容具有密不可分的聯系,美的形式就是“顯現”理念的感性形象。他說: “美的要素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內在的,即內容,另一種是外在的,即內容所借以現出意蘊和特性的東西。”他的形式美的觀點體現了深刻的辯證法思想。但形式美所體現的內容不是社會實踐意義上的規定,而是一種客觀唯心主義的“絕對精神”,所以不能對形式美給以科學的揭示。
馬克思主義認為,內容和形式是不可分割的一對哲學范疇。沒有無形式的內容,也沒有無內容的形式。但內容是事物的根本方面,它對形式起決定作用;形式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它又反作用于內容。所以美也是美的內容和美的形式的辯證統一。美固然離不開形式,但美的感染性總是從內容與形式的統一中表現出來,如果離開美的內容,孤立地去談美的形式,將會導致對形式美的片面理解。這是馬克思主義以前的美學研究中帶有傾向性的通病。十八世紀英國畫家荷迦茲認為最美的線條是曲線,就是忽略了形式與內容之間的關系。英國現代美學家克萊夫·貝爾提出美是“有意味的形式”的命題,但他的“有意味”的內容和黑格爾的“理念”一樣,絕不是社會實踐的內容,只有馬克思主義美學才能對形式美的所體現的內容作以科學的揭示。按照馬克思主義實踐的觀點來看,正是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體現著自然規律的形式日益為人們所認識和掌握,并不斷地作用于人們的現實生活。在它們身上體現出人的認識、創造的才能和智慧,于是,這些形式從現實的感性具體事物中分化出來,使其脫離明顯的社會功利內容而成為審美對象。這時,美的形式就轉化成為具有相對獨立價值的形式美,美的形式與一定的具體內容相聯系;而形式美,當人們去欣賞它們的時候,往往不去追究或追究不出它們所包含的內容。但這并不是說形式美與具體內容無關,它所體現的內容已經不著痕跡地積淀在感性形式中。從這個意義上說,具有相對獨立的審美價值的形式美并不是與任何內容毫無關系的純形式。形式美之所以具有相對獨立的審美價值,其原因主要在于:美的內容是易變的,而形式美則相對穩定。如我國戲曲的各種形式,雖因表現新內容動作程式有所革新,但不能離開支配特殊程式的一般規律的制約。其次,形式美所體現的內容具有不確定性,所以它不會因所體現的內容的變化,而失去審美意義。
形式美具有特殊的規定性,它一般要求符合自然規律和適應人的感官快感的形式,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審美感受。這主要表現為形體、色彩和聲音。作為空間的存在,任何事物都具有一定的外在形態。這些外形和人的生活發生密切的聯系,于是形成對于形體及規律的抽象認識。形體的抽象主要表現為點、線、面、體。事物形式的審美特性離不開這幾方面的制約,也就是通過它們訴諸審美感官,所以點、線、面、體在形式美中具有重要價值。色彩是客觀存在的,但它的物理屬性是光的不同波長所形成的結果。在審美中,色彩的物理屬性被賦予了社會的性質,因為它在生活中與人們發生著最為密切的聯系。馬克思說: “色彩的感覺是一般美感中最大眾化的形式。”它的審美特性主要在于它的表達情感的性能。實驗心理學證明,紅色是刺激與興奮的,綠色表明平靜與安謐,藍色表明壓抑和悲傷等。色彩還具有社會的象征意義。紅色與血和火相聯,象征革命,黃色象征高貴與權力等。聲音也是構成形式美的主要因素之一。其實質也和色彩一樣,是物體振動具有一定的頻率所發出的聲波。人的耳朵所接受的一般在16—20000赫茲之間,如超出這個限度,就會形成噪音。即使在這個限度內,聲音沒有規律地組合在一起,也不會形成悅耳的音樂。音樂雖有一定的模擬性,但它主要的審美特性卻在于表情性。
客觀事物的聲、色、形的自然屬性并非全部具有審美屬性,只有按一定規律組合起來,才能成為美的形式。也就是說形式美具有基本的規律。這規律是在長期審美實踐中為人們所認識、總結和掌握的。形式美的組合規律包括兩個層次:一是總體組合規律即和諧,要求達到多樣統一;二是各部分組合規律,主要包括對稱、整一、節奏與比例等。藝術的形式美法則也從屬于上述組合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