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門冬百科,天門冬寓意,天門冬賞析
草之茂者為門,天門冬草蔓茂,而功同麥門冬故名,別名天冬、天冬草、武竹、郁金山草、非洲天門冬。
天門冬為百合科天門冬屬多年生常綠草本植物,地下為塊根,莖叢生,蔓性,下垂,多分枝,葉退化成鱗片狀,基部刺狀。我們所見到的針狀葉是由小枝變態而成的針狀枝,數枚簇生在一起,密聚著生在枝蔓上。由數朵花組成總狀花序,小花
淡紅色至白色,1~3朵簇生,有香氣,花期5~6月。漿果球形,嫩時綠色,成熟后鮮紅色,內含種子2~3粒,種子球形,黑色有光澤,果期10~12月。天門冬變種有矮天門冬、斑葉天門冬草。
宋代蘇頌著《冬經本草》曰:天門冬“處處有之。春生藤蔓,大如釵股,高至丈余。葉如茴香,極尖細而疏滑,有逆刺;亦有澀而無刺者,其葉如絲杉而細散,皆名天門冬。夏生細白花,亦有黃色及紫色者。秋結黑子,在其根枝旁。入伏后無花,暗結子。其根白或黃紫色,大如手指,圓實而長二三寸,大者為勝,一科一二十枚同撮,頗與百部根相類。”
【養】
天門冬原產非洲南部,喜歡溫暖濕潤的氣候條件,不耐寒,較耐陰,忌烈日,冬季要在溫室越冬,用播種和分株繁殖。
春季或初夏播種,覆土0.5厘米。澆透水,約1個月發芽,苗高3~5厘米時,可以3~5株一叢移植在小花盆中,苗高10厘米時換盆。也可于春季出室后將原植株連盆磕出,視植株大小切成數塊,分栽盆中。生長期要有充足陽光和通風的環境,適當澆水追肥,缺乏陽光或強光照射,水過多或干旱則導致枝條枯黃。根系生長勢強,每年需要換盆,換盆時要剪去一部分根須,并去掉根須上著生的一部分小球體。上盆時,盆中土壤宜淺,底部放幾片馬掌做基肥。需在沿盆口處留下空間,以免生長后期,過旺的根系把盆土頂到盆面上,而無澆水、施肥的余地。天門冬適應性強,生長快,三年以上植株老化,應當淘汰,或剪去老枝,重新更新,故有“養小不養老”之說。
初冬轉入溫室越冬。冬季采種,采后用水浸泡,搓去果皮,曬干。
【賞】
天門冬線形葉狀枝長而柔軟,夏季開白色小花,濃香撲鼻,花后結出圓球形小果,由綠變紅,紅果綠葉,絢麗多姿,給嚴冬的居室增添了春色。宋代哲學家、教育家朱熹寫有《天門冬》詩:
高蘿引蔓長,插楥垂碧絲。
西窗夜來雨,無人領幽姿。此詩一二句描寫天門冬的形狀,“蘿”即蘿摩。蘿摩與天門冬相似,多年生蔓草,蔓長碧綠,莖纏繞于他物。“楥”(yuan音楦),為籬笆。天門冬像高高的蘿摩蔓延很長,在籬笆上垂下很多碧綠的枝條。三四句寫天門冬所處的環境,也是詩人所處的環境。“西窗”、“夜”、“雨”是凄涼孤獨的處境。“無人領幽姿”,沒有理會。
【用】
天門冬常年碧綠,秋冬時節綠葉中點綴著紅果,宜作盆栽觀葉觀果植物,陳列居室,十分秀雅,也宜作花壇裝飾,在組織盆花群時作鑲邊材料十分美觀。在華南亞熱帶地區可把天門冬栽在小徑兩側作鑲邊材料。可裝飾大會場的主席臺,及室內擺放,也可吊掛起來。剪其枝條配置花籃、花束或作插瓶的陪襯材料,十分理想。
天門冬肉質根營養豐富,蒸熟剝皮食之,甚甘美。其肉質根是重要的傳統中草藥之一,含有天門冬酰胺和5—甲氧基呋喃甲醛,具有養肺、滋腎、清熱、化痰、鎮咳的療效,主治支氣管炎、百日咳、喉頭腫痛、咳血、津枯、便秘等癥。有些古籍里記載著天門冬治病有奇效的事。明代王象晉著之《群芳譜》記載一個健體藥方:“天門冬二斤,熟地黃一斤,為末,煉蜜丸彈子大,每溫酒化三丸,日三服,至十日輕身明目,二十日病愈,顏色如花,三十日發白更黑,齒落更生,五十日行及奔馬,百日延年。”風癲發作,天門冬去心皮,曝搗為末,酒服一湯匙,一日三次。面黑令白,天門冬曝干,同蜜搗作丸,日用洗面。口瘡連年,天門冬、麥門冬(并去心)、玄參等分,為末,煉蜜丸彈子大,每噙一丸。諸般癰腫,新掘天門冬9~15克,洗凈,沙盆擂細,以好酒濾汁,頓服,未效,再服必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