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漢書《曹世叔妻傳》譯文賞析
曹世叔妻傳
【題解】
本篇選自《列女傳》。《后漢書·列女傳》是為有特殊貢獻的婦女立傳,不僅注意節操,尤其重視才行品德,與后世的《列女傳》只講封建禮教的“節烈”迥然不同。在一千多年前的封建社會,范曄就能在史書中為婦女單獨立傳,實在是難得之舉。曹世叔妻,即班昭,東漢史學家、文學家。封建社會一向是男尊女卑,從夫稱,因此在后漢書中首先稱她為“曹世叔妻”。這篇傳記主要記敘了班昭在文學、史學上的成就。
【原文】
扶風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之女也,名昭,字惠班,一名姬,博學高才。世叔早卒,有節行法度。兄固著《漢書》,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和帝詔昭就東觀臧書閣踵[1]而成之。帝數召入宮,令皇后諸貴人師事焉,號曰大家[2]。每有貢獻異物,輒詔大家作賦頌。及鄧太后臨朝,與聞政事。以出入之勤,特封子成關內侯,官至齊相。時《漢書》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馬融伏于閣下,從昭受讀,后又詔融兄續繼昭成之。
永初中,太后兄大將軍鄧騭以母憂,上書乞身[3],太后不欲許,以問昭。昭因上疏曰:“伏惟皇太后陛下,躬盛德之美,隆唐、虞之政,辟四門而開四聰,采狂夫之瞽言[4],納芻蕘之謀慮[5]。妾昭得以愚朽,身當盛明,敢不披露肝膽,以效萬一!妾聞謙讓之風,德莫大焉,故典墳述美[6],神祇降福。昔夷、齊去國,天下服其廉高;太伯違邠,孔子稱為三讓。所以光昭令德,揚名于后世者也。《論語》曰:‘能以禮讓為國,于從政乎何有!’由是言之,推讓之誠,其致遠矣。今四舅深執忠孝,引身自退,而以方垂未靜[7],拒而不許。如后有毫毛加于今日,誠恐推讓之名不可再得。緣見逮及,故敢昧死竭其愚情。自知言不足采,以示蟲蟻之赤心。”太后從而許之。于是騭等各還里第焉。
作《女誡》七篇,有助內訓。……馬融善之,令妻女習焉。昭女妹曹豐生,亦有才惠,為書以難之,辭有可觀。昭年七十余卒,皇太后素服舉哀,使者監護喪事。所著賦、頌、銘、誄、問、注、哀辭、書、論、上疏、遺令,凡十六篇。子婦丁氏為撰集之,又作《大家贊》焉。
【注釋】
[1]踵:接下去。
[2]大家(gū):大家,女之尊稱。
[3]乞身:請求退休。
[4]瞽言:不明智的建議。
[5]芻蕘:山野村夫。
[6]典墳:指三墳五典,泛指上古典籍。述美:記載美德。
[7]方垂未靜:邊境還不安寧。垂:通“陲”,邊境。
【譯文】
扶風(今陜西扶風)曹世叔的妻子,是同郡班彪的女兒。名叫昭,字惠班,又名姬,學問廣博,很有才干。世叔死得早,班昭氣節品行很好,舉動很合禮法。哥哥班固,著有《漢書》,只是八表和《天文志》沒寫完就死了,和帝命令班昭到東觀藏書閣接著寫成它。皇帝多次召班昭進宮,讓皇后諸貴人拜班昭為老師,叫做“大家”。每逢各地貢獻珍貴物品,就叫“大家”寫賦贊揚。到了鄧太后臨朝聽政時,讓班昭參與政事的處理。認為班昭很勤勉,特地破例封班昭的兒子曹成為關內侯,官做到齊國的宰相。當時《漢書》才出來,許多人讀不懂,同郡馬融拜伏在閣下,向班昭學習讀《漢書》。后來皇帝又下詔書叫馬融的哥哥馬續接著班昭把書寫完。
永初年間,太后的哥哥大將軍鄧騭因為母親去世請求退休,太后不打算批準,詢問班昭意見,班昭就上疏道:“臣下認為皇太后陛下,自身品德很完美,隆行唐、虞般的朝政,廣開言路,聽取狂夫不明智的語言,納山野村夫之見。臣妾以愚昧之才,處在圣明的時代,敢不把肝膽之言,報效皇恩于萬一。我聽說自古謙讓之風是很高的品德。所以古書記載,神明降福。從前伯夷、叔齊兄弟讓國,天下佩服他們風格很高。太伯讓位給弟弟,孔子稱贊他三讓天下,這都是他們的美德光照當代、傳播名聲于后世的原因。《論語》上說:‘能用禮讓治國,從政有什么難呢?’這樣看來,推讓之風,意義十分深遠。現在四舅大將軍堅行忠孝之道,要求引退,而陛下考慮邊陲還不安靜,拒不同意,如果以后因為些小錯誤,掩蓋了今天的美德,只怕推讓的名聲就再也難得了。這是小人之見,敢冒著危險表述出來。自知言不足取,只是表示蟲蟻的一顆紅心罷了。”太后于是便同意了,鄧騭等人告老還鄉了。
班昭作《女誡》七篇,對宮內婦女的教育很有幫助。……馬融閱讀之后認為很好,讓自己的妻子、女兒去學習。班昭丈夫曹世叔之妹曹豐生,也有才學,對《七誡》觀點表示不認同,寫書反駁,文辭也很可觀。班昭七十多歲才死,皇太后穿著素服表示哀悼,派使者監辦班昭的喪事。班昭寫的賦、頌、銘、誄、問、注、哀辭、書、論、上疏、遺令等共十六篇。她的兒媳丁氏替她搜集在一起,還寫了一篇《大家贊》歌頌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