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洛特曼
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洛特曼
尤·米·洛特曼(Юрий Михайлович Лотман1922—)蘇聯著名文藝學家。塔爾圖大學教授,蘇聯共產黨員,蘇聯結構主義符號學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論著除收在《符號體系論文集》 (1964年)中的論文外,其它散見于《塔爾圖大學學報》。主要著作有《結構詩學講義》 (1964年,美國再版后旋即譯成德文), 《藝術本文的結構》(1970年,有法、意大利、英、德文譯本)。主要以歷史哲學為背景,應用符號學觀點研究文化、文學史和文學理論問題。寫有大量運用結構主義方法研究十八、二十世紀俄國詩歌的論文。
洛特曼的文學觀以繼承俄國形式主義(特別是勃里克和蒂尼亞諾夫)的理論遺產為主,但在此基礎上有獨特革新和發展。洛特曼認為,手法即“結構要素及其功能”,或即“在結構中發揮功能的要素”。文學的語義學問題是洛特曼關注的重點,其理由由一個語義學的假設構成,即每個符號都應具有一定意義。但區分形式和意義殊非易事。在文化領域中要將表現和意義區分開來是不可能的。詩藝不僅僅只限于形式。詩歌中作詞的重復有其語義學的效果。日常語言中一定的、不具備意義的形式特征在文學本文中也會獲得意義。 “符號是內容的模型”。 “美即信息。”藝術形式有其意義,并可以予以闡釋。
洛特曼無意斷言藝術具有社會聯系,或藝術信息有其真理性。藝術是“第三種真空”,它同邏輯和經驗真理無關。一個句子是真實的抑或是虛假的,這個問題只同邏輯學家有關,而跟符號學家無關。語言符號有其意義,并能提供有關世界的模型,但這一模型的真實價值無從驗證。
文學本文至少是兩個疊加的體系的產物。文學和藝術是第二模型體系。文學系統是超語言學的。接受者必須懂得,即語言密碼應能用以闡釋信息。接受者若不懂得信息發出者所使用的文學密碼,他就無法去闡釋本文。文學本文是在廣闊的文化背景中發揮其作用的。本文符號觀既包括語言本文和文學本文,也包括電影、繪畫和交響樂。由確定符號表示的是清晰本文。有頭有尾的則為有限本文。此外,本文還有作為其內在組織結果的結構,本文符號與本文外結構的符號處于一種對立關系之中。由這種觀點出發,洛特曼提出文學本文的內部結構與社會文化背景的構成關系問題,這一思想對于文學研究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被譽為文學研究中的哥白尼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