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
【介紹】:
德國古典唯心主義創始人。出生于東普魯士哥尼斯堡的一個馬鞍匠家庭。在哥尼斯堡大學畢業后,做過家庭教師,后擔任哥尼斯堡大學的講師、教授,講授過邏輯學、哲學、數學、物理學、人類學和教育學,是一個學識淵博的人物。
康德在18世紀70年代以前主要是研究自然科學,1755年發表了《自然通史和天體論》,提出了關于天體起源和星云假說。他認為太陽系是由旋轉的星云團形成的,并用引力和斥力的矛盾,說明天體的發生、發展和變化的過程。這“是從哥白尼以來天文學取得的最大進步”,在18世紀占統治地位的“宇宙不變論”這種形而上學自然觀上“打開了第一個缺口”。康德在70年代以后,轉向哲學、倫理學和美學方面的研究,陸續發表了《純粹理性批判》、《未來形而上學導論》、《道德形而上學基礎》、《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等。康德哲學的基本觀點是先驗論和不可知論。他承認在人的意識之外存在著“物自體”(“自在之物”),但認為“物自體”超乎經驗之外,是人的認識能力不能達到的“彼岸世界”,它是不可認識的。他認為“純粹理性”就是人頭腦中所固有的先天的認識能力。人們在認識事物以前,必須先批判地審查人的認識能力,以確定認識的方式和限度。黑格爾批評他這種觀點等于沒有學會游泳先勿下水一樣可笑。康德主張人生來就有三種“先天的認識形式”:感性、知性和理性。他認為在“感性直觀”中時間和空間是人先天具有的對事物進行直觀的兩個純形式,人們憑借時間和空間這兩個純形式,就能得到不少先天綜合知識。知性的“純概念”和一般的思維形式,如量、質、關系、樣式等等,是人的頭腦里所固有的“先天的思維形式”。人們憑借這些“先天的思維形式”,對已由“感性”整理過的感覺經驗進行綜合和整理,才能得到真正的知識。但是,“感性”和“知性”的認識只涉及現象,不能認識“物自體”的本質,因而是相對的、有限的、不完整的認識。只有“理性”才能把感性和知性認識到的現象和關系綜合起來,成為絕對的、無限的、完整的統一體。但“理性”超出現象范圍去認識“物自體”的本質時,就必然陷入不可解決的矛盾。康德把這種矛盾稱為“純理性的二律背反”:世界在時間上和空間上是有限的;世界在時間上和空間上是無限的,等等。于是,他斷言人的認識能力是有限的,永遠達不到“物自體”。康德割裂了現象和本質的聯系,在現象和“物自體”之間劃了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從而“給信仰讓出地盤”。列寧指出:“康德哲學的基本特征是調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使二者妥協,使各種相互對立的哲學派別結合在一個體系中。當康德承認我們之外的某種東西、某種自在之物和我們表象相符合的時候,他是唯物主義者;當康德宣稱這個自在之物是不可認識的、超驗的、彼岸的時候,他是唯心主義者。”(《列寧全集》第14卷第203頁)康德的哲學是德國古典唯心主義哲學的開端,其基本特征是調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這正是德國資產階級兩面性和妥協性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