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古代的車馬》賞析
古代的車馬
【概說】
根據(jù)史料證明,商代前就有車馬了。最早的車馬非常簡陋,只有一個輪子,靠人力推拉。慢慢地,車子發(fā)展到使用牲畜代替人力。
古代文獻中,車、馬經(jīng)常放在一起。一般而言,有馬必有車,有車也就有馬。例如《論語·公冶長》:“子路曰:‘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
除用馬駕車外,也用牛、羊、鹿等牲畜駕車,用馬最多。馬的數(shù)量可有一匹、兩匹、四匹,甚至八匹,從文獻上看,以駕四馬最為常見,所以古代常以“駟”為單位計數(shù)車馬。《論語·季氏》說“齊景公有馬千駟”,不僅說他有四千匹馬,也指他有一千輛車,是地位的象征。馬車上有一根轅,如果是兩匹馬駕車,轅的兩邊各為一匹,統(tǒng)稱服馬,如果是兩匹以上的馬駕車,服馬兩旁再安排馬,這些馬就叫做驂馬。
車馬是古代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凡有地位的人外出都要乘車,可以說,車馬成了等級和身份的標志。每個朝代都要對車馬等級進行規(guī)定。例如,只有天子才能乘坐八匹馬拉的車,其他人不得僭越,否則會被安上罪名。
為了顯示身份,車馬都加了一些裝飾。比如“蓋”就是安在車上的傘形物,用來遮陽避雨。車廂里可以鋪上車席,車席叫做“茵”,可躺下來休息。后來又加上了帷帳,把車廂四周裹起來,據(jù)說上古時專門為婦人之車用的。除了車子外,也在馬的身上裝飾金屬或玉石之類的飾物,以示尊貴。
古代無論駕車還是乘車,要講究一定的禮制。古代一般一個車上乘坐三人,位次依次是:尊者在左,御者在中,車右在右。如果車里坐的人是國君或主帥,那么他們坐在中間,御者和車右各在一旁。車輛行馳過程中,經(jīng)過主人或地位高的人的地方,車上站在左右兩側(cè)的人要先跳下來,再跳上去,以示尊敬;如果進入了別人管轄的都城,車上的士兵要把武器收起來,表示無意構(gòu)成威脅。
【故事錦囊】
三國時期,蜀國的諸葛亮北伐,但運輸條件落后,糧食補給困難。為解決這個問題,諸葛亮一方面采取分兵屯田的辦法,另一方面制造“木牛流馬”,以解決軍糧運輸問題。
根據(jù)現(xiàn)在專家考證,木牛流馬可能是一種人力車。這種車有四個輪子,車上設(shè)置了一些機關(guān),控制起來比較靈活,能裝載更多的貨物,并節(jié)省人力,適合在崎嶇的山路上長途跋涉。
據(jù)傳木牛流馬制成后,蜀軍搬運糧草方便多了,消息傳到了魏軍:“蜀軍用木牛流馬運糧草,不費很大力氣,牛馬也不用吃草。”司馬懿大驚,命令夜間伏兵在蜀兵運糧的必經(jīng)之路,奪下幾匹木牛流馬,命令巧匠拆開研究,不久就仿造了許多,用起來也挺順手。蜀兵報告諸葛亮說木牛流馬被搶一事,諸葛亮聽后微微笑道:“這未必就是壞事,請諸位等著看吧!”部下都大惑不解。
不久,蜀軍得到消息,司馬懿派人驅(qū)駕木牛流馬押運了一大批糧草。諸葛亮大喜,對部將王平說:“你帶一千軍士,星夜趕路,奪取這批糧草,把這些裝滿糧草的木牛流馬趕回來。如有魏軍前來追趕,你將木牛流馬口內(nèi)舌頭扭轉(zhuǎn),牛馬就不能行動了,你們大可一走了之。到時我再派兵將木牛流馬之舌扭轉(zhuǎn)過來,魏兵必定疑神疑鬼了。”
王平領(lǐng)兵走后,諸葛亮又吩咐部將張嶷(nì)道:“你帶領(lǐng)五百軍士,打扮成鬼頭獸身,并帶一些煙火,埋伏在山腳。待木牛流馬一到,放起煙火,一齊擁出,魏兵見了,必定懷疑你們是鬼神,不敢來追趕了。”
張嶷走后,諸葛亮又布置一些部隊去斷絕司馬懿的歸路。按照諸葛亮的計謀,果然蜀軍奪來了魏軍的大批糧草。
【知識庫】
秦始皇實行“車同軌”
在古代,車輪是用木頭制成,外面加了一層鐵箍箍緊的;古代沒有柏油路,而是泥石路。車子在泥石的路上行駛的時間久了,車輪會在路上留下兩道深深的車轍,后面的車輛都是在這兩道車轍中行走。秦始皇統(tǒng)一前,不同地方的車輛大小不一,車道有寬有窄,如果去別的國家,車輪無法套進該國的車轍,無法行走。這種不統(tǒng)一給交通造成了極大不便。秦始皇統(tǒng)一后,下詔要求“天下車同軌”,所有車的輪距被統(tǒng)一為六尺。這樣,車輛在各地道路上可以通行無阻了。因此,此舉對全國經(jīng)濟、軍事以及國計民生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