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黃公望
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黃公望
本姓陸,名堅,因繼永嘉 (今浙江溫州)黃氏為子、而改姓黃, 字子久,號一峰、大癡道人。平江常熟(今屬江蘇)人。曾為浙西憲吏,因與權貴不合,被誣牽累,一度入獄。出獄后,為避開政事,求其生活安靜,抱著“坐看鳥爭林”的態度,而入“全真教”,過著放浪不羈的生活,曾居松江賣卜。
黃公望在藝術上的造詣很深,
他通音律,作散曲,被列入元曲的名作家之一。此外,他工書法,擅畫山水,被列為“元四家”之首。(即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他畫的《富春山居圖》是一幅出色的實地寫生山水畫精品,從中可見其創作思想。他對所反映對象經過反復體察,精心揣摩,領略景色美之所在,才通過畫面把它表現出來。在藝術上吸取董源、巨然之長處而形成個人特點, “晚年自成一家”。在表現形式上全如草篆奇籀,不是從勻整中求諧和,而是在錯綜中取旋律。
黃公望的藝術及其理論對明清山水畫影響很大。他在繪畫美學方面的論述,傳世的僅有《寫山水訣》。這是一篇談及筆墨、設色、礬絹、遠近透視、山川樹石畫法的著作。其中諸法雜然并陳,多是隨筆之口訣,而不是有組織、有系統的理論著作。他說“作畫只是個理字最緊要,吳融詩云:‘良工善得丹青理。’”藝術上要想精妙,必須得通情達理,要掌握基本規律。表現任何客體對象,都要表達主體胸中逸氣。他說:畫“一窠一石當逸筆撒脫,有士人家風。”他的畫論之所以為歷代畫壇所推崇,主要原因是他在山水畫形式表現技法上的經驗總結,頗有見地。他說: “山水之法,在乎隨機應變”, 要靈活自然,切忌刻板。
他認為: “山水中用筆法,謂之筋骨相連,有筆有墨之分”,“此畫家緊要處”。筆墨有分、有連,彼此諧調相互交織,這是構成繪畫形式美的重要之點,是充分塑造物象之所需。他指出: “作畫用墨最難,但先用淡墨積至可觀處,然后焦墨濃墨分出畦徑遠近;故在生紙上有許多滋潤處,李成惜墨如金是也。”墨分五色,恰當用墨是中國畫的特色。如何達到這一點,他提出了“畫得純熟, 自然筆法出現”的觀點,這里所講的是業精于勤的道理。他總結個人作畫經驗說:“山頭要折搭轉換,山脈皆順,此活法也。眾峰如相揖遜, 萬樹相從,如大軍領卒,森然有不可犯之色。”此外如何畫石、 水、云、雨、潭、舍、艇等等一一有所論證。一篇短文,能受到歷史上的重視,其主要原因,是它總結了我國繪畫藝術的表現經驗,對山水畫的發展起了積極推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