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和之歌的解釋?寡和之歌的典故與出處
寡和之歌的解釋?寡和之歌的典故與出處
《文選·宋玉〈對楚王問〉》:“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shù)千人;其為《陽阿》、《薤露》,國中屬而和者數(shù)百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shù)十人;引商刻羽,雜以流徵,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shù)人而已。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后以此典指高雅超俗的作品或人物;或指言行高深,不易為人理解;也指知音難得。晉·陸機(jī)《演連珠》之二十三:“是以南荊有寡和之歌,東野有不釋之辯。”魏·阮瑀《箏賦》:“曲高和寡,妙妓難工。伯牙能琴,于茲為朦。”魏·稽康《琴賦》:“爾乃理正聲,奏妙曲,揚白雪,發(fā)清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