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西崑體
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西崑體
北宋初期出現的一種文風,主要表現在詩歌方面。代表作家楊億、劉筠、錢惟演等。因他們曾相互唱和, 編成《西崑酬唱集》,故而得名。亦稱“崑體”。歐陽修《六一詩話》: “蓋自楊、劉唱和, 《西崑集》行,后進學者爭效之,風雅一變,謂之崑體。”西崑體總的傾向可以說是形式主義的,它以宮廷侍臣們空虛的享樂生活為主要的內容,在表現上,是玩弄典故、堆砌辭藻、講求對偶的工整為特點。它的主要寫作者都是由五代十國入宋的大貴族。他們的詩有些近于文字游戲,有的甚至近乎于“謎子”。楊億在《西崑酬唱集》序言中說: “紫微錢君希圣(惟演),秘閣劉君子儀(筠),并負懿文,尤精雅道,雕章麗句,膾炙人口。……因以歷覽遺編,研味前作,挹其芳潤,發于希慕,更迭唱和,互相切劘。”這可看作是西崑體作家共同的創作綱領。他們創作的目的,是酬酢唱和,其創作特點,是摭拾堆砌前人作品中的“芳潤”和典故。他們自認是學習李商隱,實際只是片面發展了李商隱追求形式美的傾向。他們缺乏真正的生活感受,寫出來的詩大都內容單薄,感情虛假,如《淚》: “錦字梭停掩夜機,白頭吟苦怨新知。誰聞壟水回腸后,更聽巴猿拭袂時。漢殿微涼金屋閉,魏官清曉玉壺欹。多情不待悲秋氣,只是傷春鬢已絲。”全詩缺乏感情上的內在聯系,只是把有關淚下的幾個典故堆砌一起,雜湊成章。但形式上卻詞藻華麗,聲律諧和,對仗工穩,正好為那些生活空虛的官僚大夫提供一種以文字為消遣的玩藝。由于楊億等在書本知識與詞章修養上已超過了晚唐五代的許多作者,以及王朝對這種詩風的偏愛,以致“楊劉風采,聳動天下”,在宋初風靡了數十年,產生了不容低估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