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大眾化運動
三十年代的文藝大眾化運動,是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的一個重要內容。“左聯”從一開始就重視這一工作,為此成立了文藝大眾化研究會。從1930年至1934年間,革命文藝界曾就文藝大眾化問題進行過三次討論。
第一次討論是在1930年春。當時《大眾文藝》組織了“大眾文藝座談會”,刊載了討論大眾化的文章和座談會記錄,《拓荒者》和《藝術》等刊物也發表了有關論文。參與發表文章和意見的有魯迅、郭沫若、沈端先、馮乃超、錢杏邨、鄭伯奇等人。這次討論的中心側重于大眾化的形式問題,即如何寫出“能使大眾理解”的作品。魯迅在《文藝的大眾化》中認為,“應該多有為大眾設想的作家,竭力來作淺顯易解的作品,使大家能懂,愛看,以擠掉一些陳腐的勞什子。”但他也同時指出,真正實現文藝的大眾化,還“必須政治之力的幫助,一條腿是走不成路的”。他深刻認識到了文藝大眾化的關鍵在于有政治的條件。
第二次討論從1931年冬至1932年。1931年11月,“左聯”通過了《中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新任務》的決議,強調“只有通過大眾化的路線”,“才能創造出真正的中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這一決議成為這次討論的先聲。參加這次討論的有瞿秋白、馮雪峰、茅盾、周揚、鄭伯奇、田漢等人,他們的討論文章主要發表在《文學》、《文學月報》、《北斗》、《文學導報》等刊物上。這次討論的問題仍然著重于形式方面。瞿秋白在《大眾文藝的問題》中提出了利用“舊形式”創作容易為大眾接受的通俗文藝問題;周揚在《關于文學大眾化》中提出采用“報告文學,群眾朗讀劇等”“國際普羅文學的新的大眾形式”的意見。同時還討論了語言的通俗化問題。
第三次討論是1934年。這次討論分兩個過程。這年春夏,重新展開了文學新舊形式問題的討論。關于舊形式的利用問題,魯迅在《論“舊形式的采用”》中指出:“舊形式的采用,必有所刪除,既有刪除,必有所增益,這結果就是新形式的出現,也就是變革。”正確地闡明了如何利用舊形式問題。這次討論的另一個問題是“文言——白話——大眾語”的論爭。這年5月,復古派汪懋祖等人重提“文言復興”,主張中小學恢復文言和讀經。于是又展開了一場“文言”、“白話”的爭論,這一爭論很快又轉為“大眾語”和文字拉丁化的討論。瞿秋白、魯迅、陳望道等人都積極參與討論。魯迅的《門外文談》是一篇有代表性的文章,他把文藝大眾化、大眾語、文字拉丁化統一起來考慮,指出“倘要中國的文化一同向上,就必須提倡大眾語,大眾文,而且書法更必須拉丁化”。瞿秋白也對大眾語和文字拉丁化發表過許多有益的見解,并做了一些具體的工作。在大眾文藝的實踐上,他和魯迅等人都寫過一些通俗歌謠。
三十年代的文藝大眾化運動,是中國新文學在和群眾結合上邁出的重要一步,對大眾化的途徑和方法作了許多有益的探索,為后來文藝大眾化問題的徹底解決,打下了基礎。但是由于當時的政治環境和許多提倡者自身的思想局限,文藝大眾化問題無法真正解決;而且幾次討論也限于文藝形式和一些理論問題的初步探索,至于文藝大眾化的根本問題還沒有很好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