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恩施坦
【介紹】:
德國社會民主黨的右派首領,第二國際修正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生于猶太血統的德國工人家庭。中學未畢業即到銀行當學徒,后當了銀行職員。1872年,作為激進的民主主義者加入德國社會民主工黨(愛森納赫派),但并沒有真正接受馬克思主義。在愛森納赫派與拉薩爾派合并之前,鼓吹與拉薩爾派妥協;后來又成為杜林的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的熱烈擁護者。俾斯麥施行“反社會黨人非常法”初期,逃往瑞士蘇黎世,任德國社會改良主義者赫希伯格主辦的《社會科學年鑒》的編輯。1879年同赫希伯格、施拉姆結成右傾機會主義集團,被稱為“蘇黎世三人團”,共同署名發表《德國社會主義運動的回顧》等文章,提出取消革命、取消黨的右傾機會主義綱領,受到馬克思、恩格斯的嚴厲批評。此后他表示悔過。在1880年和1881年之交,擔任黨中央機關報《社會民主黨人報》的編輯之后,在恩格斯的監督下,為在德國工人運動中貫徹革命路線做了一些工作。但是他沒有徹底改正自己的錯誤,1888年該報遷往倫敦后,他又醉心于英國的工聯主義和費邊主義。1890年他與黨內右派福爾馬爾相互配合,鼓吹向資產階級妥協,反對暴力革命。恩格斯逝世后,伯恩施坦的機會主義的態度就日益囂張起來,他和福爾馬爾、奧艾爾等機會主義領袖結成一伙,對馬克思主義展開了進攻。1896年以后在考茨基主編的《新時代》雜志上,以《社會主義問題》為總標題,發表了一系列文章,對馬克思主義進行全面的“修正”,提出“最終目的是微不足道的,運動就是一切”這一臭名昭著的修正主義公式。伯恩施坦的行徑遭到德國社會民主黨左派的譴責,并要把他開除出黨。但在1898年10月的斯圖加特黨代表大會上,他仍然被留在黨內,并向大會寫了一封信,公然為自己的修正主義觀點辯解。1899年1月,他根據這封信的觀點寫了《社會主義的前提和社會民主黨的任務》一書。這本書集當時修正主義“理論”之大成,擁護“回到康德去”的口號,主張階級調和,宣揚“議會道路”,鼓吹資本主義“和平長入”社會主義,反對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1901年2月返回德國。返回前,他在國外居住了二十二年。1902-1906年、1912-1918年,任德國國會議員,支持本國政府的侵略政策。十月革命后,瘋狂反對列寧主義和蘇維埃政權。1918年參加了謝德曼反動政府,任國家財政部助理職務。1920年成為魏瑪共和國國會議員,1921年在柏林大學開設《社會主義過去和現在的爭論問題》的特邀講座。1921年寫成關于德國革命的著作的第一卷《德意志共和國的產生和最初的活動時期的歷史》,1923年還寫了一篇《為什么能夠和將怎樣實現社會主義?》的文章,頑固堅持修正主義觀點,直到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