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教
希伯來人定居巴勒斯坦之初,在宗教方面深受迦南人的影響,信奉多神,但也有一個主神耶和華(火、雷、雨、風自然力化身)。國家形成之后,隨著王權(quán)的加強,耶和華成為國家的保護神。雖然統(tǒng)治者極力主張一神崇拜,但在公元前六世紀之前,在希伯來人中間并沒有最后形成一神的崇拜。公元前586年,新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攻陷猶太國都耶路撒冷,把絕大多數(shù)猶太人俘虜?shù)桨捅葌悺S落異國的猶太人,深感遭受異族凌辱、欺壓之痛苦,渴望返回故土,重建家園,他們祈求出現(xiàn)一個“救世主”,以便引導他們擺脫苦難的困境;一部分貴族和祭司,幻想復興猶太王國,恢復他們昔日的統(tǒng)治地位。于是,一名叫作以西結(jié)的“先知”在俘虜中傳播信奉一神耶和華和猶太將在耶和華拯救下復興的說教。從這種信仰中逐漸產(chǎn)生了“猶太教”的萌芽。公元前538年,波斯滅亡巴比倫,猶太人得以回到耶路撒冷,重建神殿,建立起神權(quán)政治(在政治上從屬波斯)。祭司貴族為信徒規(guī)定:崇拜耶和華,只有耶和華的信徒才能在神權(quán)政體中享有完全的權(quán)利。這樣,崇拜一神教,排斥其他一切宗教,并維護祭司貴族統(tǒng)治的猶太教最后形成了。猶太教尊奉耶和華為宇宙的主宰,而猶太人則是上帝——耶和華的選民;宣揚一切美好的未來,和幸福靠上帝的恩賜的“救世主”思想。猶太教的宗教經(jīng)典是《圣經(jīng)》的《舊約》部分(以別于基督教興起后所編的《新約》),包括“律法”(所謂摩西五經(jīng):創(chuàng)世記、出埃及記、利未記、民數(shù)記、申命記),“先知書”(前先知書、后先知書和小先知書等),以及“圣志”(“詩篇”、“雅歌”等十一部),內(nèi)容極為廣泛,是古代希伯來人的文學、歷史作品總集。其中有民間流傳的史詩、戰(zhàn)歌,有編年史,有先知者語錄,有國王制定的法律和祭司所訂的戒條教義等。各篇形成年代早晚不一,約在公元前十至九到公元前二世紀之間。傳世的《舊約全書》不是猶太文本,而是公元前三至一世紀間的希臘文本。基督教興起后,開始接受這部《圣經(jīng)》,并稱之《舊約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