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文學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1927-1937),是中國現代文學歷史發展的第二個時期,叫“左聯時期”或“左翼十年”的文學,也通稱三十年代文學。
這一時期政治形勢的特點是,在國內,蔣介石于1927年叛變革命后建立了國民黨反動政權,實行法西斯專政,在軍事上和文化上進行反革命“圍剿”,殘酷地鎮壓和屠殺人民,把中國推進了十年內戰的血海。在國際上,由于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各帝國主義加緊了對中國的擴張和侵略。日本帝國主義更妄圖變中國為它的殖民地,1931年發動“九一八”事變,侵占了我國的東北;1932年又發動“一二八”事變,進攻上海;1935年又制造華北事變,徹底暴露了它滅亡中國的野心。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所以這是一個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銳復雜的歷史時期;反壓迫和反侵略,是這一時期中國人民的迫切政治任務,也是這一時期中國現代文學的中心任務。這一時期文學運動和文學創作的基本內容都是圍繞著這兩項任務而展開的。
“這一時期,是一方面反革命的‘圍剿’,又一方面革命深入的時期。”革命文學在反革命的壓迫和“圍剿”中得到了不斷的深入發展。1928年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倡導,是革命文學深入發展的第一個標志;廣大革命文藝工作者經過一年多的探索和論爭,提高了理論認識水平,取得了對敵斗爭的一致認識,消除了分歧,加強了團結。1930年3月,在黨的領導下,成立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全面開展了左翼文藝運動。在這一文藝運動中,文藝大眾化作為一個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進行了廣泛的探討。一九三六年,文藝界又圍繞著如何建立抗日統一戰線問題,展開了“兩個口號”的論爭。革命文學運動的深入發展,顯示了無產階級文藝的強大力量。與此同時,革命文學陣營更在階級斗爭和民族斗爭中,發揮了積極的戰斗作用,粉碎了反革命的文化“圍剿”,批判了形形色色的帝國主義的、封建主義的、買辦階級的以及資產階級的各種反動文化思想,有力地配合了這一時期的政治斗爭。在文藝思想上,先后對“新月派”、“民族主義文學”、“自由人”、“第三種人”、“論語派”等派別進行了斗爭,批判了他們反動、錯誤的觀點和主張,捍衛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
這一時期的文學創作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在五四時期或稍后開始文學活動的作家,在革命斗爭實踐和革命理論的學習中,世界觀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創作面貌也隨之有了改變。魯迅的戰斗雜文和歷史小說,茅盾、蔣光慈反映現實矛盾斗爭的小說,田漢、洪深為革命斗爭服務的劇作,都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不斷前進的作家的重要收獲。與此同時,在“左聯”的培養下,一批年青的作家開始涌現。他們大多受到“五四”新思潮的影響,逐步走上了文學道路,在無產階級文學運動興起以后,正式開始文學創作。其中象丁玲、張天翼、殷夫、葉紫、沙汀、艾蕪等人,成為當時或后來的重要作家。與前一時期相比,這時期的創作在題材和主題上有著顯著的變化,現實生活的重大題材、工農群眾和革命者的英勇斗爭以及“九一八”、“一二八”后中國人民的抗日救亡活動等,都得到及時的反映。這些作品不僅留下了時代的風貌,而且具有強烈的戰斗性和高昂的激情,極大地鼓舞了人民的斗爭。此外,這一時期許多進步的民主主義作家如巴金、曹禺、老舍等人,也都創作了具有很高水平的作品,成為三十年代文學成就的一個重要方面。他們的作品著重暴露批判舊中國的黑暗現實,抨擊上層社會的腐敗和墮落,描寫下層人民的不幸和苦難,有的還表現了對于光明未來的憧憬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