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傳播
文學傳播
和讀者接受活動一樣,傳播在文學中的獨立作用也是到了20世紀才顯現出來的。在文字發明以前,很多民族的文學都是以口頭形式傳承的,為此人們發明了音韻來方便記憶。即使是在文字發明之后,由于書寫器具的稀少和不便,書寫出來的文章也相對簡練、抽象。
實際上,直到印刷術,尤其是活字印刷術發明前后,文學都主要是以口頭傳播和手抄書寫為主。在口頭傳播的過程中,每一個接受者都可能成為下一個文學作品的講述者,也不可避免地在講述的時候帶上自己的色彩甚至發揮創造。他們所注重的傳播效果是聽眾的興趣,而非對最初作者原意的還原。在柏拉圖的《伊安篇》中,伊安作為講述荷馬史詩最出色的年輕人,能夠比其他人講得好,也說明了在口頭傳播過程中,講述者有著自己的發揮空間。即使是有了文字之后的手抄文學,也會在傳抄過程中出現抄寫者對原文字句的改動,這些改動往往是由于字跡不清,傳抄者加上自己理解之后的產物。
西方現代印刷術發明以來,在19世紀與機器工業結合,大大提升了印刷的質量和數量,使文學傳播向大眾傳播轉變,將作者、傳播者與讀者分別置于社會化大分工的不同環節,各自獨立,同時又密切關聯。印刷媒介的出現,杜絕了文字的變動,使得作者的權威大幅度提高。同時,讀者也不再是少數能夠接觸到作品和作者的人,他們數量眾多,互相不認識,卻能通過印刷的作品及時接觸到作者的文學思想,這使得一位作家、一部作品能夠在短時期內影響社會上大多數受眾得以可能,也正因為如此,文學才發揮了前所未有的集體性的社會功能。在這樣的印刷媒介的影響下,作者的思想向著社會和人生的兩個維度深入展開,文學的審美性達到了一個新的人類全體的高度,作者也變身為最高的權威者與審判者。這種傾向在法國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小說那里尤其明顯。
然而,如上節所述,隨著社會經濟一體化的要求,文學生產的一極不再具有權威性,相應地,文學傳播在協調文學生產與文學消費中扮演著日趨重要的角色:一方面不斷加速為讀者提供他們所無法想象到的新需求,一方面也將讀者的需求和時尚的要求反饋到作者那里,形成新型的文學市場。此時,作者的權威性不僅受到了來自文學市場的挑戰,也受到了作者自身的質疑,即作為主體的作者的有限性。
本雅明是一位試圖描繪時代轉變的思想家,在他的思考和觀察中,口頭傳播的講故事、印刷媒介時代的小說,以及當代的新聞,有著非常不同的表達形式,也因此有著完全不同的接受內容和接受效果。在他看來,講故事傳播的是個人經驗,對接受者來說,需要的不是思考和結論,而是對故事內容的感受,這是一種代代傳承的對世界和生活的經驗。小說作為單個個體對世界整體深入體察和思考的結果,它本身就是深廣的,它并不需要讀者接受它的結論,而是啟發讀者自身對世界的思考。新聞作為一種現代信息交流的產物,已經遠遠超出了其具體的行業模式,體現出了現代交流形式的基本特征,即關注周圍的生活,并對一切所發生的現象提供解釋。新聞所呈現出的碎片化陳述與體系化解釋的矛盾性,與觀念化文學、體驗文學、類型化文學等,存在著深層的一致性。它們都假定讀者具有獨立的人格和思想能力,并為讀者提供相應的生活片段與現象,雖然這些現象已經被作者以自己的方式解讀過了。因此,通過信息的方式,文學呈現出的是一種復雜的、以個體為單位的社會化交流。
近年來,隨著新型媒介互聯網的普及,文學的傳播模式繼續向社會交往轉變,一些新的創作形式也應運而生,如超文本小說、同人小說,甚至博客文學、微博文學等,模糊了作者與讀者的界限?;ヂ摼W作為傳播媒介,其鏈接、搜索等功能,為文學閱讀提供了極大的便捷。同時其高速更新的速度也給作者的寫作造成了巨大的壓力,一位單獨的作者往往很難在短時期內完成大量的文字寫作,即使能夠完成也難以長期維持下去,由此造成了作品質量低下、文字粗糙的現象。面對這種市場的需求,文學創作出現了團隊寫作、作者微博化的趨勢,甚至為了保持與受眾讀者的頻繁聯系,作者走出文學參與了社會文化生產的其他門類。
在新的文學傳播方式之下,文學所扮演的社會角色不再是宣傳而是交流,無論是作者還是讀者,都不再只關注自身,他們在寫作和閱讀之前就關注著對方,并通過對方關注著整個社會。可以說,讀者通過互聯網,能夠隨時關注到世界范圍內文學的新變動,跟蹤一個甚至一類作家的思想進展,讓讀者從原來對單一作者的審美迷戀中解放出來,真正感知到世界的文學。
[原典選讀]
火藥、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變成了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強大杠桿。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61—1863年)[M]//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27.
一
雖然這一稱謂我們可能還熟悉,但活生生的、其聲可聞其容可睹的講故事的人無論如何是蹤影難覓了。他早已成為某種離我們遙遠——而且是越來越遙遠的東西了?!肱龅揭粋€能很精彩地講一則故事的人是難而又難了。平常又平常的倒是,當有人提出誰給大家講個故事的時候,滿座面面相覷,一片尷尬。就仿佛是與我們不可分割的某種東西,我們的某種最可放心的財產被奪走了:這東西、這財產就是交流經驗的能力。
二
……德國有句話:“遠行者必會講故事?!痹谌藗兊南胂笾校v故事的人就是從遠方歸來的人。但他們同樣喜歡聽守在家里、安安分分過日子,了解當地掌故傳說的人講故事。如果要通過他們在舊日的典型來刻畫這兩種類型,那么一個可由作為當地住戶的農夫代表,另一個則是商船上的水手。實際上,可以說每一個生活圈子都會產生其講故事的人的群體?!?/p>
四
實用關懷是天才的講故事的人所特有的傾向。例如,戈特赫爾夫向農民提供農業建議,與列斯科夫相比,在他的作品中人們可以更為明顯地看到這種特性;諾迪埃表現出對煤氣燈的危險的擔憂,在他的作品中也能看到這一點;黑貝爾則在他的《萊茵家庭之友小寶盒》中為讀者夾帶了點點滴滴的科學知識,他擅長此道。所有這些都指示出每一篇真正的故事的性質,或明或暗地,它都會包含某種有用的東西。這有三種情況:第一,有用性可能寓于一種倫理觀念;第二,可能寓于某種實用建議;第三,可能寓于一條諺語或警句。在每一種情況中,講故事的人都向讀者提出了忠告。但如果說,在今天“提出忠告”已經有點過時的味道的話,那是因為經驗的可交流性降低了。其結果是,我們既無法對自己提出忠告,也無法向別人提出忠告,而忠告終究不是回答一個問題,而是關于一個剛剛展開的故事如何繼續的建議?!幙椀綄嶋H生活中的忠告就是智慧。智慧是真理的一個壯麗側面。由于智慧漸趨式微,講故事的藝術便行將終結了。不過,這是一個已經持續了很長時間的過程了。但把它簡單地看做一種“衰敗的征候”,甚至是一種“現代社會”的征候,卻是愚蠢至極的。其實這只是歷史的世俗性生產力的伴隨征候,它作為歷史的世俗性生產力的伴隨物,逐漸把敘事能力逐出日常言語的王國。與此同時,又使我們得以在漸漸消亡的東西中看到一種新的美。
五
這個過程的結果是講故事藝術的衰落。它的最早征候是近代之初小說的興起。小說區別于故事(在狹義上區別于史詩)的是它對書本的嚴重依賴。只是隨著印刷的發明,小說的傳播才成為可能。能口口相傳是史詩的財富,它迥異于小說的路數。使小說不同于散文文學的所有其他形式的——如童話、傳說,甚至通俗小說——是它既不是來自口頭傳說,也不會匯入口頭傳說,這使它尤其不同于講故事。講故事的人所講述的取自經驗——親身經驗或別人轉述的經驗,他又使之成為聽他的故事的人的經驗。小說家把自己孤立于別人,小說的誕生地是孤獨的個人——是不再能舉幾例自己所最關心的事情,告訴別人自己所經驗的,自己得不到別人的忠告,也不能向別人提出忠告的孤獨的個人。寫一部小說的意思就是通過表現人的生活把深廣不可量度的帶向極致。小說在生活的豐富性中,通過表現這種豐富性,去證明人生的深刻的困惑。甚至這一體裁的第一部杰作《堂·吉訶德》,所講述的也不外是堂·吉訶德這一極高尚的人的精神的偉大、勇敢和扶危濟困,是怎樣全無方寸,全無一丁點的智慧?!?/p>
六
……在另一方面,我們看到,一種新的交流形式誕生了,這種新的交流性就是新聞報道,它完全控制在中產階級手里。在充分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新聞業是它最重要的工具。不論新聞報道的源頭是多么久遠,在此之前,它從來不曾對史詩的形式產生過決定性的影響;但現在它卻真的產生了這種影響。事實表明,它和小說一樣,都是講故事藝術面對的陌生力量,但它更具威脅;而且它也給小說帶來了危機。
《費加羅報》的創始人維爾梅桑用一句名言概括出新聞報道的特性。他曾說:“對我的讀者來說,拉丁區閣樓里生個火比在馬德里爆發一場革命更重要?!边@句話異常清楚地表明,公眾最愿意聽的已不再是來自遠方的消息,而是使人得以把握身邊的事情的信息?!?/p>
每天早晨,我們都會聽到發生在全球的新聞,然而我們所擁有的值得一聽的故事卻少得可憐。這是因為我們所獲知的事件,無不是早已被各種解釋穿透的。換言之,到如今,發生的任何事情,幾乎沒有一件是有利于講故事藝術的存在,而幾乎每一件都是有利于信息的發展的。事實上,講故事藝術有一半的秘訣就在于,當一個人復述故事時,無須解釋。列斯科夫是此中高手。(試比較《騙局》和《白鷹》等篇什)最特殊的事情,最離奇的事情,都講得極精確,但事件之間的心理聯系卻沒有強加給讀者。讀者盡可以按自己的理解對事情作出解釋,這樣,敘事作品就獲得了新聞報道所缺少的豐富性。
——瓦爾特·本雅明.講故事的人[M]//本雅明文選.陳永國,馬海良,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291-297.
我們已經看到,傳播學中的許多基本術語在用于大眾傳播領域時,具有不同的含義,因此我們有必要了解后者的特性。一個常被引用的大眾傳播的定義是:
大眾傳播由一些機構和技術所構成,專業化群體憑借這些機構和技術,通過技術手段(如報刊、廣播、電影等等)向為數眾多、各不相同而又分布廣泛的受眾傳播符號的內容。(參見杰諾維茨,1968年)
這個定義揭示了我們需要加以考慮的大部分變化問題和附加問題。大眾傳播中的“發送者”始終是一個有組織的群體的一部分,也常常是一個除傳播以外還有其它多種功能的機構的成員。“接收者”始終是某些個人,但經常會被發送組織看作是一個具有某種普遍特性的群體或集體。傳遞渠道不再是由社會關系、表達工具和感受器官所組成,而是包括大規模的、以先進技術為基礎的分發設備和分發系統。這些系統仍然含有社會因素,因為它們依賴于法規、習俗和期望。大眾傳播中的信息并不是一個獨特的和短暫的現象,而是一種可以大量生產并不斷復制、常常是十分復雜的符號結構。
大眾傳播中具有特別重要意義的是:一切傳播的公眾性與開放性;接近“發送”設施的有限性與有控性;發送者與接收者之間關系的非人格性;發送者與接收者之間關系的不平衡性;發送者與接收者之間制度化安排的介入。事實上,普遍統一的大眾傳播是不存在的;現實的多樣性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可能出現的模式的多樣性,從而表明其全體或局部。
——丹尼斯·麥奎爾,等.大眾傳播模式論[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6-7.
新的大眾傳播手段代表了一個重大的技術進展。最古老的,然而至今仍然是最重要的傳播技術是印刷;印刷本身就經歷了多次重大的技術變革,特別是1811年以蒸汽為動力的印刷機的出現,以及1815年以來發展起來的更加快速的滾筒機和輪轉機。公路、鐵路、??战煌ǖ闹卮蟀l展對印刷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既加快了新聞的搜集,又使印刷品的分送更加廣泛更為迅速。電纜、電報和電話服務的發展更是方便了新聞的收集。后來又出現了新的傳播媒介:廣播、電影和電視。
這些大家所熟悉的事實因素產生了“大眾傳播”的觀念;如果我們要能夠充分地考察這個觀念,我們必須首先詳細地考慮這些因素??偟膩砜?,這些變化為我們提供了更多的,而且通常是更廉價的書籍、雜志和報紙,提供了更多的招貼廣告和海報,更多的廣播和電視節目以及各種電影……我要提出的問題是:“大眾傳播”的觀念是不是一個有助于進行價值判斷的公式。
——雷蒙德·威廉斯.文化與社會[M].吳松江,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379-380.
大眾傳播 人類文化傳播活動的一種特殊類型。指傳播者通過一定傳播媒介向眾多的人傳遞信息的活動?,F代社會大眾傳播的基本特征是:(1)單向性,沒有直接反饋(人們之間面對面的交談不屬大眾傳播);(2)間接性,即借助報紙、雜志、廣播、電影、電視等技術手段作為媒介(一個人向眾多人作報告、講演也不屬大眾傳播);(3)受傳者是眾多的、分散的群體或個人(個人之間的書信來往不屬大眾傳播);(4)需要有一定的物質技術條件和社會精神文化條件。大眾傳播的產生雖有較長的歷史,但只是到了十九世紀后半葉,由于印刷、造紙等技術的改進和交通事業的發達,才使文字傳播事業有了較大的發展。而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中葉,隨著電影、廣播、電視等傳播工具的相繼出現和日趨普及,提高了傳播的能力和范圍,使大眾傳播事業迅速發展。大眾傳播現在已經成為社會和家庭生活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大眾傳播具有多種社會功能:(1)社會雷達(監視和觀察周圍環境);(2)溝通社會交流,提供各種信息;(3)對廣大群眾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影響和調整人們的相互關系;(4)促進社會文化知識的普及和文化遺產的延續;(5)提供文化娛樂。大眾傳播的社會作用可以是積極的,也可以是消極的。因此,如何發揮大眾傳播的積極作用,克服消極影響,推動社會文化健康發展,成為傳播研究的重要課題。大眾傳播概念及其研究有助于加深人們對于交流種類和形式多樣性及其社會性質的認識,也有助于人們深化對現代文化的理解。
——覃光廣,等.文化學辭典[M].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8:33-34.
大眾媒介 所謂“大眾媒介”,是另一種視點的“模糊”分類:人們把所有用于“大眾傳播”的媒介,都稱之為“大眾媒介”。
在當代,大眾媒介可分為兩大形態:
一是印刷媒介。書籍、報紙、雜志都屬于印刷媒介。印刷媒介是人類最古老的大眾傳播媒介。
二是電子媒介。如廣播、電視、電影、錄音、錄像等。電子媒介是新興的大眾媒介,其中“年長者”,至今亦不過百年歷史。
……“大眾媒介”主要是一種再現性和技術性媒介;而“人際交流”則主要采用呈現性媒介。這種媒介上的區別,正是大眾傳播與一般面對面人際交流的區別之一。
必須指出:上述所謂的“大眾媒介”,還只是一種狹義的概念。在西方,大眾媒介或大眾傳播研究中的“大眾媒介”一詞,有時還包括那些與物質、技術性的大眾媒介相關聯的機構、體制等——即大眾媒介實際運作于其中的系統。
大眾傳播 大眾傳播,是以大眾媒介進行的交流;是一種“媒介指向型交流”。
在這種媒介指向型交流中,消息的發送者與接收者之間的“人際關系”不復存在;傳播者與受眾間的“員額差異”更為懸殊;從而使交流中的信息流向帶有非常明顯的“單向擴散”和“大范圍播布”的特征。正是在這種意義上,我將“大眾交流”稱之為“大眾傳播”,以強調其“人際互動交往關系闕如”,以及消息傳遞上的“單向”和“大規模流布”的品格特質。
大眾傳播,作為一種交流系統,主要由下列幾種基本要素所構成,它們是“傳播者”,“守門者”,“媒介”,“濾過器”,“受眾”等……
傳播者,即大眾傳播的發送者……大眾傳播不同于其他人際交流的特征之一,就在于大眾傳播往往需要一組傳播者,即大眾傳播中的傳播者具有群體性……
“守門者”一詞,先前主要是一個社會學術語。……研究者們,以“守門者”指稱那些在決定某種消息的性質和流量方面有著一定權力的人或機構,正是這些人或機構,在交流系統內和交流過程中,決定著什么可被傳播以及怎樣傳播……
守門者不僅給消息改變增添點什么,而且也常改變修整整個消息的重心。
在電影史上,最有名的例子,莫過于愛森斯坦的《戰船波將金》被西方電影商購買過去,并加以重新處理的例子了。當時,一位德國電影發行商找到愛森斯坦,說想購買《戰船波將金》這部影片拷貝,以在西方公映,愛森斯坦以該影片商不能對這部影片作任何刪減為前提,將拷貝賣給了他。但在當時的西方,俄國革命被視為洪水猛獸,要使這部革命性極強的影片順利通過各種“守門者”,簡直是不可能的。為此,該片商便將這部影片的某些場景的順序,進行了調換,將起義的原因——船上的舊軍官對士兵的血腥鎮壓——的一場戲,放到了影片的結尾。于是,它便成了這場起義的結果。經過這種調換后,該片在西方獲得公開上映的許可……
要言之,出于各種原因和動機,大眾媒介的守門者們,往往不滿足只是一個消極的檢查者;更常見的情況是,他們力圖成為一個參與者,一個創造性的評價者。但是無論是作為檢查者,還是參與者、評價者,守門者都是任何種類的大眾傳播媒介系統的一個重要的結構性要素;都是大眾傳播乃至許多其他形式的交流過程中的一個常規部分或環節……
在大眾傳播的過程中,當消息自信源始,由傳播者制作,并經過守門者的檢查、評價后,便通過大眾媒介向廣大接收者發送。那么,是否所有的發出的消息,都能完完全全按照傳播者的意愿,為觀眾、聽眾或讀者所接受呢?事實上,并不是如此,因為在每個接收者面前,或是接收者的頭腦中,還存在一個有形或無形的“濾過器”。它們勢必阻止一些信息,濾過一些信息,或歪曲一些信息。
交流學意義上的濾過器,亦稱“過濾器”,是各種參照框架或系統;接收者經由這些框架或系統接收、讀解消息……它們絕大多數是后天獲得的,即經由學習或訓練獲得的,并可在以后的生活中發生改變……它們有的是純粹個人性的,有的則是為一群人,甚至一個社會所分享的……
大眾傳播受眾,是大眾傳播消息的接收者,它們位于大眾傳播系統的終端。
受眾的概念,不同于“公眾”的概念。公眾,是指社會上作為群體而存在的一般民眾。而“受眾”則專指大眾媒介產品的使用“消費者”。一個人,可以“自然而然”地成為“公眾”的一份子;但要成為“受眾”,他就必須要介入大眾交流的過程之中去,即采取某種主動行為,如讀書、聽廣播、看電影、電視等,而成為大眾傳播的接收對象。
——周曉明.人類交流與傳播[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0:341-342,351-352,354,357,358-359,363-364.
關于大眾傳播中受眾與媒介消息的互動關系,主要有兩大類理論表述。其中一類,側重于受眾對于媒介消息的反響,因此,可被稱之為“受眾反響理論”。
德夫勒爾等人在其《大眾傳播理論》一書中,指出有以下三種關于受眾與媒介消息互動反應的透視。
一種是“不同個體觀”。此種透視把大眾傳播受眾看作是單個人,而不是一個聯合的整體。由于每個個體的心理、性格、經驗不一樣,他們對媒介刺激的反響,也各不相同。
第二種是“社會類型觀”。這種理論認為,一個社會中的公眾,由于在性別、年齡、職業、教育、經濟地位、文化狀況等方面的共同點,可以形成不同的社會群體。共屬于其一社會群體的受眾,可以在社會標準、信仰、價值觀、態度、傾向等方面,形成某些共同或相近的地方。因此,他們往往能以大致相同的過濾器選擇、感知某些消息,并作出大致相同或相近的反應。
第三種是“社會聯系觀”。從這種視點出發,拉查斯菲爾德等人認為,受眾之間的非正式社會聯系,極大地影響著受眾對于大眾媒介消息的接收和反應。換言之,大眾媒介對于受眾的效果影響,可以為受眾個人自身與他人之間的社會聯系所改變。
將上述三種受眾反響理論綜合到一起,我們便可以得出這樣一種認識:大眾傳播系統中,存在多種多樣的受眾結構。每個人既是受眾個體,又歸屬于某一類受眾群體。不同的受眾個體,對于同一消息的反應可以不同;但同一類型的受眾群,對同一消息可作出大致相近的反應。此外,受眾對于媒介消息的反應,還受制于受眾各成員間,一般受眾與意見領袖間,受眾與非受眾之間的社會聯系和互動過程。
——周曉明.人類交流與傳播[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0:367-368.
這些形式的整合是控制不確定因素的重要手段,如果一家公司只依賴外部市場來完成生產周期,必然會遇到各種不確定。商業史學家們早就認識到整合過程對于當代資本主義發展的重要性,不管我們稱它是財團資本主義、經營資本主義、組織資本主義,還是壟斷資本主義?!?/p>
在媒介產業中,時代—華納公司是建立分層分工的先驅,它處理暢銷小說——羅伯特·詹姆斯·沃勒(Robert James aller)的《廊橋遺夢》的手法證明了這種組織形式的價值。華納圖書公司出版了這部小說,截至1973年7月,共售出250萬冊。時代—華納屬下的亞特蘭大唱片公司灌制了根據這部小說創作的歌曲唱片,由作者本人演唱,同時制作了音樂錄像帶。時代—華納公司所屬的雜志報道評析了這部小說和唱片(亞特蘭大公司一共簽下了五張),并刊登廣告。公司還為時代—華納有線電視網制作了一個短小節目,其中由這位作家作為流行歌手來促銷自己的作品,并提供800這一電話號碼以便電話訂購。到1996年,華納兄弟公司又把它拍成暢銷電影和錄像帶。
文森特·莫斯可.傳播:在政治和經濟的張力下[M].胡正榮,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172-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