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格涅夫,伊·謝
【介紹】:
俄國作家。生于奧略爾省的一個貴族之家。屠格涅夫的少年時代在他母親的莊園度過,他母親是個暴戾的農(nóng)奴主。地主的殘忍、農(nóng)奴的悲慘在少年屠格涅夫的心靈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八三三年,屠格涅夫入莫斯科大學學習。在大學學習階段他密切注視著俄國社會的現(xiàn)實。一八三七年于大學畢業(yè),一八三八年赴柏林大學深造。屠格涅夫以寫詩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一八三八年在《現(xiàn)代人》雜志發(fā)表的抒情詩《傍晚》是他的處女作。一八四七年作家在柏林與別林斯基一起交游,受別林斯基很大影響。同年義到巴黎。作家在四十年代末發(fā)表《獵人筆記》這一現(xiàn)實主義杰作。這部作品集中地揭示了地主對農(nóng)民的各方面的壓迫,謳歌了農(nóng)民的聰明才智和俄羅斯大自然,反映了改革農(nóng)奴制的主張。在一八五二年,他回國后,曾因《獵人筆記》而遭流放。一八五三年回到彼得堡,與革命民主主義者在一起探討俄國的前途和命運。作家對于貴族知識分子的社會地位和歷史作用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長篇小說《羅亭》(1856)和《貴族之家》(1858)是其結晶。羅亭是先進的貴族知識分子的代表,是又一個“多余人”形象。《貴族之家》實際上是一曲正在崩潰的貴族階級的挽歌。貴族知識分子拉夫列茨基絕望地喊道:“毀掉吧,無用的生命!”,表明貴族知識分子已經(jīng)失去了歷史作用。一八六一年沙皇被迫實行農(nóng)奴制改革,實際上,農(nóng)奴更加陷入水深火熱之中。在這一時期屠格涅夫繼續(xù)探討時代的正面人物形象。小說《前夜》(1860)與《父與子》(1862)是其代表作。在這兩部作品里平民知識分子成為取代貴族知識分子的主人公。英沙羅夫雖(《前夜》)是平民知識分子的英雄,但他是保加利亞人,而且又在革命的前夜死去。這一方面反映了作家對塑造革命者形象探索的新成就,同時也反映作家思想上的局限。正是因?qū)@一作品的評價問題,作家與《現(xiàn)代人》雜志發(fā)生嚴重分歧,這是革命民主主義思想與自由主義改良派思想的矛盾。一八六七年作家又創(chuàng)作了長篇小說《煙》。一八七七年作家發(fā)表了他最后一部長篇小說《處女地》,反映了俄國七十年代革命的民粹派運動。從六十年代開始,屠格涅夫大部分時間是在西歐度過的,但他始終眷戀祖國。一八八二年客死法國后,遵照遺囑,遺體運回俄國安葬。屠格涅夫還創(chuàng)作有散文詩、劇本,他的作品在當時的歐洲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父與子》的情節(jié)開始于一八五九年五月,結束于一八六一年農(nóng)奴制改革之后。圍繞同農(nóng)奴制及其殘余的斗爭,形成營壘分明的兩大陣營。作品集中反映了醫(yī)科大學學生巴扎洛夫同巴威爾、尼古拉等人的矛盾和斗爭。矛盾的焦點在于要不要改造俄國。作家把平民知識分子巴扎羅夫作為英雄人物來塑造。但是,由于作家的貴族自由主義觀點,這個人物又充滿矛盾,最后在“未來的門口”過早的死去,反映作家看不到斗爭的前途。這是一部社會心理小說,在寫思想沖突上十分成功,在性格描寫上用反襯手法,突出了主要人物。作家的語言是精湛、優(yōu)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