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爾尼雪夫斯基,尼·加
【介紹】:
俄國作家,列寧稱之為“俄國社會民主主義的先驅”、“偉大的俄羅斯作家”。他生于薩拉托夫的一個神甫家庭里。一八四五年,他肄業于家鄉中學。一八四六年入彼得堡大學語文歷史系學習哲學、歷史、經濟學和文學。在大學學習階段,車爾尼雪夫斯基關心國內外政治斗爭,結識了對農奴制持否定態度的彼得拉謝夫斯基小組,閱讀了法國哲學家、空想社會主義者的大批著作。他富有革命精神,批判了當時盛行的黑格爾唯心主義體系,開始鉆研費爾巴哈唯物主義哲學,使他為成為那個時代的先進人物打下了堅實的思想基礎。一八五〇年春他從大學畢業后,回到故鄉薩拉托夫中學任教,他不怕沙皇各級官吏的監視,在課堂上公開宣傳廢除農奴制的思想。一八五三年,遷居彼得堡,一面在中學任教,一面為《祖國紀事》、《同時代人》撰稿。同年完成學位論文《論藝術對現實的審美關系》,提出了“美是生活”的唯物主義美學觀。在這一年,他與一位醫生的女兒奧·索·瓦西里耶娃結婚,在以后的坎坷生涯里,她始終是他的忠實的革命伴侶。在這一年秋,他與涅克拉索夫相識,應邀參加《現代人》雜志的工作,他把這個雜志作為傳播革命思想的陣地,發表有《萊辛,他的時代,他的一生與活動》(1856-1857)和論述普希金、托爾斯泰、屠格涅夫和謝德林等作家的重要論文與書評,繼承了別林斯基的光榮的戰斗傳統。他的另一部重要著作《俄國文學果戈理時期概觀》(于1855年開始發表)是一部杰出的俄國文學批評思想史。一八五九年六月曾去倫敦,在那里會晤了赫爾岑。一八六〇年還完成了《資本與勞動》、《哲學中的人本主義》等論文。一八六二年七月,沙皇政府逮捕了車爾尼雪夫斯基,關入彼得保羅要塞,經過兩年囚禁,被流放西伯利亞作七年苦役,在被逐之前,沙皇政府為了摧毀他的人格與威望,還搞了一次“假死刑”的丑劇。無論是在囚禁還是在流放中,他始終不屈服,頑強斗爭,長篇小說《怎么辦?》(1862-1863)就完成于囚禁的要塞中。在服苦役期間還創作了長篇小說《序幕》(1867-1869)。反動當局一方面延長他的苦役時間(二十年的監禁流放),一方面勸誘他申請赦免,均不能動搖他的斗志。一八八三年他獲準回阿斯特拉罕居住,他繼續翻譯韋伯的《世界史》(11卷)和寫作一系列文章。一八八九年獲準回薩拉托夫,但因備受折磨,身患重病于同年十月二十九日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