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慈,約
【介紹】:
英國詩人。一七九五年十月二十九日生于倫敦,父親以經營馬車行為業。濟慈九歲喪父,十六歲充當醫生的學徒,并開始模仿英國詩人斯賓塞練習寫詩。一八一六年七月獲內科醫生執照,十月間經人介紹,與亨特、雪萊、蘭姆等人相識,在他們的影響下決心放棄醫生職業,全力從事詩歌創作。一八一七年,濟慈在倫敦與華茲華斯相見,雖然欽佩他的詩才,卻不喜歡他的為人。一九二一年二月二十三日,濟慈病逝于羅馬。濟慈的文學活動從發表第一首十四行詩《孤寂》(1816)開始。一八一七年出版第一部詩集《詩歌》,它包括詩人最早的全部詩作,大多帶有模仿的痕跡,但也有象《蟋蟀與蚱蜢》這樣的佳作,顯露出他對古典詩歌的愛好和描寫自然景物的藝術才能。其中的《睡眠與詩》,則表達了詩人不滿現實,渴望在“永恒的美的世界”里尋找安慰的美學理想。同年四月,濟慈寫作長詩《恩底彌頓》。其中牧人恩底彌頓對月亮女神的愛慕,象征著詩人對理想的追求。詩作蘊含了許多哲學和藝術的見解:強調自然的美與理想的美具有一致性,美與真理同一;認為對于偉大的詩人,“美的感覺抵消了其他一切的考慮”。詩人在長詩中顯示出對美的境界的敏感和豐富的想象力,就是這種“天然接受力”的思想的體現。當然,其中的唯美傾向是顯而易見的。詩作發表后,因其自由思想和反古典主義傾向而受到保守勢力的攻擊。一八一八年,濟慈寫長篇敘事詩《伊薩貝拉》,復述了薄伽丘的《十日談》中的一個故事:少女伊薩貝拉愛上了一個窮苦青年,但她的兩個哥哥卻將青年殺死。少女找到情人的頭顱,對著它哭泣不已。濟慈把伊薩貝拉的兩個哥哥寫成典型的守財奴,以憎惡的語調描繪了他們的占有欲和卑鄙行徑。肖伯納認為,這一描寫表現了馬克思譴責剝削者和剝削制度的思想。長詩寫得筆力道健,充滿強烈的批判精神,表明詩人的創作發生了從偏重美的感官享受向注重思想深度的轉變。在這以后,身染疾病的濟慈預感自己不久將辭世,倍加努力寫作。從一八一八年末到一八二〇年初,他完成了一系列傳世詩篇:頌詩《夜鶯》、《哀感》、《希臘古甕》、《心靈》和《秋頌》,民歌體詩《無情的美人》,十四行詩《燦爛的星,愿我似你永在》。此外,長詩《萊術亞》、《圣愛格尼斯之夜》、《許佩里翁》等,都寫于這一時期。這一時期的作品,顯示出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的日趨接近。燴炙人口的《夜鶯》,一面盡情地描繪夜鶯所生活的世界“永恒的美”,一面讓人感到現實世界的痛苦與重壓。敘事詩《圣愛格尼斯之夜》,一面表現出年輕的戀人熱烈地追求光明與溫暖,另一面又不時地暴露現實社會存在的粗暴和冷酷。但這些詩篇又無一不充滿著樂觀主義情調,即使描寫憂郁的《哀感》,也把憂郁化成振奮人心的歌唱。正如詩人自己所說,“隱蔽的‘憂郁’原在‘快樂’的殿堂中設有神壇”。濟慈一生短促,但卻被視為歐洲最有才氣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他的詩熔詩情和畫意為一爐,具有物質的運動感、立體感和色彩感,這對維多尼亞時代的詩壇,后來的唯美派詩人以及二十世紀的意象派詩人,都產生過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