緞子王
作者: 王振亞 【本書體例】
王翁以緞肆起家,人呼為“緞子王”。
翁,京師舊家子,習書算,少孤露,遂流為丐;年弱冠,尚夜宿雞毛房。京師寓諸丐室,儲雞毛盈數尺,丐輸三錢,輒棲毛中一宿以御寒。時同寓有旗下某公,年相若。一日,翁謂之曰:“我儕(chái柴)皆昂然丈夫,此豈安身立命之地?盍改圖,各謀生路乎。”某公曰:“甚善。寒陰冰雪,何逝而可?然請以改歲為期,誓不再作如此行徑。”兩人因約為昆弟,焚香盟于神曰:“茍富貴,無相忘。”時醉司命日也。元旦,各分手去。
王翁去為典肆傭職,炊爨(cuàn竄)灑掃,以勤慎頗為肆主者所倚。至除夕,主者核計簿,屢舛,甚焦灼。時翁侍側,睨而笑。主者曰:“子胡笑?”曰:“此亦無難算。”曰:“試核之。”翁持籌一核,符合,主者大喜,曰:“吾不能早識子,屈子久;明年畀(bì幣)汝貲本,為我職廟市。”
廟市者,隆福、護國諸寺各有市,百貨云集,典肆縑帛之屬,期滿弗贖,別有人售于市。市列攤,職此者,月俾數金酬其勞。翁司此,和氣迎人,售速而利三倍。
時太監某來購貨,談甚愜,曰:“以子才宜為大賈,何小就為?”翁曰:“只此已過望,敢多求乎?”太監曰:“汝明日辭居停。我居南池子第幾門,后日汝來,我將與汝合為賈。”翁曰:“諾”。歸請假于典肆主者,交待經理事,來去分明。
越二日,至太監處,已張宴俟矣。太監畀以萬金,俾設緞肆于東華門。翁驟得志,然不改其度,懋遷獲利,其門如市。
時乾隆四十年間事也,海外各國,年年例貢。一日純皇帝問日本、高麗諸使臣曰:“汝觀我中國風俗何如?”稽首而對曰:“中華沐大皇帝教化,不但士大夫讀書明理,雖市賈亦知信義,即如某緞肆王某者,陪臣與交易,海外遐荒,坦然賒與,且約觀劇,饋食物、荷囊、佩刀、針黹各物,厚意深情,有加無已。中華風俗,實大皇帝時雍之化所致,非海國所敢望其萬一也。小臣心悅誠服。”奏畢,復稽首稱賀。天顏大悅,以國體所系,默識姓名;翌日召見,翁以布衣奏對稱旨。越日,由內務府撥銀五十萬兩,命翁司之。翁辭舊主人,仍業緞肆。時內務府諸公咸與往來,公亦極意交歡,無弗各得其意以去。
越三載,有郎中某向翁假貸,翁偶未應,銜之,會某郎中司緞疋庫,以庫底舊存老緞五十余箱奏明發商變價。緞皆朽敗,實欲以害翁也。箱發下,啟視,果皆霉變,色如漆,質如灰。翁亦拚拆閱數十萬金。乃每疋中各卷金葉若干,蓋前明籍沒魏珰物。當時大吏籍以媚珰者,閱兩朝竟無人知也。翁以此益富。業鹽于豫東長蘆,引地四十八處,鹺(cuó痤)務中推巨擘(bò柏)焉。
后翁以查引地至河南,問巡撫何人,則旗下某公以筆帖式歷轉員外郎,已由府道薦升中州中丞矣。具柬往拜,中丞啟中門,迎于堂皇,握手曰:“猶記在雞毛房所語乎?”中丞曰:“不敢忘。”兩人各大笑。中丞留之,歡宴數日而去。
(選自《蝶階外史》)
王翁靠開綢緞鋪子發家,被人稱為緞子王。
王翁是京城老戶人家的后代,喜歡讀書和數學。少年時成為孤兒,后又淪為乞丐。二十歲左右的時候,夜間還睡在“雞毛房”里——京城設的讓乞丐住的屋子,里面鋪著幾尺厚的雞毛,乞丐們出三個錢,便可在此棲息一個夜晚,以度過寒夜。和王翁同室而住的還有旗人某公,兩人的年齡也差不多。有一天,王翁對他說:“我們都是堂堂男子漢,這哪是安身立命的地方!何不改變志向,各自去尋找一條生路?”某公回答道:“很對呀,但眼下冰天雪地,能到什么地方去呢?如要那樣,從過了年開始。堅決不再這樣生活下去了。”于是兩個人結為兄弟,在神前焚香盟誓道:“如果一旦富貴,誰也不能忘了誰”。這天是年前祭灶神的日子。元旦那天,兩人分手而去。
王翁去到一家當鋪當了傭工,燒火做飯,灑掃庭院,因為手腳勤快,言行謹慎,很被店主器重。到了除夕,店主在核算帳時,因屢出差錯,十分焦躁。當時王翁正侍侯在一旁,側眼一看便笑出了聲。店主問:“你笑什么?”王翁回答說:“這帳也沒啥難算的呀。”店主說:“你來核算一下試試。”王翁拿起算盤一算,正好無誤。店主非常高興,說道:“我沒有及早了解你,委屈你的時間太長了,明年給你本錢,去替我掌管廟市吧。”
所謂廟市,指隆福、護國等寺前的集市,各種各樣的貨物都可到這里買賣。典當的綢緞之類,期滿而不贖回的,當鋪也派人拿到市上賣,集市上專設有這種攤位。管這事的人,每月薪水可得數金。王翁干這活計之后,因和氣待人,賣貨快,利錢可多得三倍。
當時有位太監來買貨,與王翁談得很投機。他對王翁說:“以你的才干看,很適合為大商人,為什么來做這種小買賣呢?”王翁說:“就這已超過了我的愿望,哪里還敢有過高的要求呢。”太監說:“你明天辭職停業吧,我家住在南池子第幾門,后天你到我家來,我將與你聯合做買賣。”王翁回答道:“是。”回去之后,王翁向當鋪主人請了假,并把所經手的往來帳目交待得清清楚楚。
過了兩天,王翁來到太監家,太監已擺好宴席在等待他了。太監給了他萬金,讓他在東華門開設綢緞鋪。王翁雖立馬得志,然而卻未改原來良好的服務態度,以勤勉的經營賺錢,生意很興隆,這是乾隆四十年間(1766)的事。
這時海外各國,年年都來進貢。有一天,皇帝問日本、高麗諸國的使臣:“你們看我們中國的風俗怎么樣?”眾使臣拜倒在地回答道:“中華在大皇帝的教化沐浴之下,不但士大夫讀書明理,就是做買賣的商人也很講信用和道義,如某綢緞鋪王翁,與我們做生意,雖然我們是海外遠地之人,仍毫無顧忌地賒給,并且邀請我們看戲,贈給食物、荷囊、佩刀、針黹各類物品,深情厚意,甚是感人。中華的風俗實在是大皇帝文雅大方的教化所形成的,海外各國絕非能比上一點,我們心悅誠服。”回答完畢,眾使臣又再次拜倒,稱贊不已。皇帝很高興,從國家榮譽出發,心中默記下了王翁的姓名,第二天召見。王翁以老百姓的身份回答皇帝問話,很合皇帝意旨。隔了一天,從內務府撥出五十萬兩銀子,讓王翁統管。王翁辭別了舊主人,仍然經營綢緞鋪。當時,內務府很多人都與王翁有往來,王翁熱情款待,使他們沒有一個不是滿意而歸。
過了三年,有位宮內官員向王翁借錢,王翁偶而一次沒答應,心中便生怨恨。正好這個官員主管宮廷的緞疋倉庫,便將庫存積壓多年的五十多箱老緞子拿出來,奏明皇帝,發給商人變賣處理。緞子全已腐朽不堪,實際是想坑害王翁。貨箱運到,王翁打開一看,果然全都發霉變質,色漆黑,灰一樣脆。王公豁著賠幾十萬金收下了。沒想到每疋緞中各卷有數片金葉,大約這些緞子是以前明朝所查抄沒收魏忠賢的遺物,是某大官向魏獻媚的禮物,過了兩個朝代竟沒有人知道。王翁卻因此更富了。又在河南東部、河北等地經營鹽業,有專營行銷區四十八處,在鹽業生意中成為首屈一指的大戶。
后來,王翁因查看自己的行銷區來到河南,問巡撫是誰,原來是旗人某公,從筆帖式歷轉成員外郎,并且已由府道薦升為中丞了。王翁拿了書柬前去拜訪。中丞打開大門,將王翁迎接到大堂上。王翁握著中丞的手問道:“還記得在雞毛房所說的話嗎?”中丞答道:“唯有此不敢忘也!”二人開懷大笑。中丞留王翁在府中,歡宴好些天才讓離去。
(李恩清譯)
選自《蝶階外史》的“緞子王”,雖說篇幅不長、故事情節分明,人物生動。作者在塑造王翁這個有志者事竟成的人物中,為使小說詳略得體,波瀾起伏,變換采用了倒敘、正敘、連敘、類敘、插敘等多種敘述方法。
請看,“王翁以緞肆起家,人呼為‘緞子王’”。首先采取倒敘,把小說的結果告訴讀者,給下文造成懸念,以吸引人們的注意力。接著才開始正敘,用“翁,京師舊家子,習書算,少孤露,遂流為丐;年弱冠,尚夜宿雞毛房。”從頭交待小說主人公王翁,是京城老戶人家的后代,自幼喜歡讀書和數學。由于家庭破落淪為孤兒,以要飯為生,眼看到青年年華,還經常住在乞丐房里過夜防寒。正因為“窮則思變”,也有環境造英雄的出頭之日。作者以此調轉筆鋒,連帶敘述與常住在雞毛房的旗人某公,為改變艱難的生活,就得選正道另走他路。從而帶出了另一個次要人物,給人的印象是,敘述的條理清楚,旁帶的自然可信。
為突出小說的主題,作者在以敘述為主的描寫中,幾度變換表達手法,使讀者既覺得故事的發生、發展順理成章,又入情入理。為避免記敘的重復,作者在三次描寫主人的處世作人態度時,每次運用的語言,都能把握分寸,各有千秋。如第一次寫王翁到某一家當鋪去當雇工時寫到:“王翁去為典肆傭職,炊爨灑掃,以勤慎頗為肆主者所倚。”第二次招聘到廟市以后寫:“翁司此,和氣迎人,售速而利三倍。”時隔不久,又受聘于太監家,其表現是“翁驟得志,然不改其度,懋遷獲利,其門如市。”幾次改換門庭,盡管都是經營緞子為業,但每次的敘述方法都不一樣。再一再二再三以后,作者為說明王翁的精明能干,經商有方,最后又通過日本、高麗使臣之口,間接敘述王翁給中外顧客留下的良好印象說:“即如某緞肆王某者,陪臣與交易,海外遐荒,坦然賒與,且約觀劇,饋食物,荷囊、佩刀,針黹各物,厚意深情,有加無已……”
凡此種種,無不表現出作者把握文體、運用語言、恰當表達人和事的敘述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