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文學思想
孟子的文學思想集中表現(xiàn)在他對詩的一些問題的看法上。這些看法見于《孟子》。孟子同孔子一樣重視詩的社會教育作用。他雖然沒有象孔子那樣直接闡述詩的功用,但是他認為詩的作者是要通過詩來表明道理,使人受到教育的。并且他在《孟子》書中多處引詩,闡明仁政、禮義、修養(yǎng)、孝道和性善等觀點,說明他對詩的教育作用的注重。這種情況,同他竭力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有關,同時也同他對詩樂在陶冶人心方面具有特殊功效的認識有關。
孟子繼承了孔子論詩的思想,但是他有自己的見解。孔子論詩,明顯地側重于詩的社會功用的闡釋;孟子論詩,則側重于詩的思想內容的理解。或者可以認為,孟子對詩的有關問題的看法,是對孔子詩論的進一步發(fā)揮和深入。對一首詩,如何才能理解好它的內容,孟子提出“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孟子·萬章上》)的看法。是說不要因為拘泥文字而傷害了詞句,也不要拘泥詞句而傷害了詩的原意。反對抓住只言片語解說詩意。同時,他還提出“以意逆志”(同上)的看法。是說在理解詩的思想內容時,讀詩的人要用自己的感受去探求作品的思想。孟子提出這樣的解詩方法,顯然是強調解詩的人要有一個恰當?shù)挠^點,才能更好地探求詩意,但是,這種主張卻易于產生附會的情況。究竟怎樣才能更好地理解詩和一些著作的思想內容,孟子還提出“知其人”和“論其世”的觀點。他說:“頌其詩,讀其書,下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萬章下》)意思說,學習詩歌和有關的著作,要了解它的作者;要了解作者,還要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這對理解作品的內容都是十分重要的。或者可以講,這樣更利于“以意逆志”。孟子在如何理解作品思想內容的問題上,揭示出的了解作者同理解作品之間的重要聯(lián)系。這在先秦文學理論領域,是一個新的貢獻。當然,孟子還沒有自覺地把作品的思想內容,同它所反映的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起來。他的“論其世”與我們所說的討論作品的時代背景還不是一回事。他的看法在很大程度上還局限在“知其人”的范圍之內。
孟子的文學主張,也還包括他對言辭運用的看法。他強調人的道德修養(yǎng)對言辭運用的決定意義,說:“我知言,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公孫丑上》)意思說,他不僅善于培養(yǎng)自己的“浩然之氣”,使自己有一種堅定而可貴的道德信念和精神品質,并且還善于依據這種修養(yǎng),來判斷人們言辭的是非。這個看法,正是孔子“有德者必有言”思想的一個擴展。在言辭的具體運用上,他提出言辭要誠信和言近旨遠的看法,強調語言的表達,要言之有物,深入淺出,有一定形象性。他在言辭運用方面的這些主張和他的實踐,給后代散文的寫作帶來了積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