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發展史概論
近代西方自然科學史和哲學史經典著作之一,舊譯《自然通史和天體論》。德國近代著名哲學家康德著于1755年,同年3月匿名出版于哥尼斯堡和萊比錫。康德逝世后,從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德國和其他國家所編集的各種版本的康德著作集中,均收錄了該著作。
本書的一些重要觀點在我國很早就見諸一些哲學史和科學史的著作中。完整的中譯本則是在1972年由上海外國自然科學哲學著作編譯組譯出,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本書是康德在前批判時期的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康德開始他的學術生涯剛好是歐洲處在牛頓與萊布尼茨之間的,新科學方法與舊形而上學、整體宇宙觀與單子宇宙觀、目的論與機械論以及神學與科學之間,貌似激烈沖突,實則又相互妥協結合的旋渦之中。這就使得康德在研究哲學問題時,不能不處于牛頓力學體系所代表的,具有強大影響的自然科學背景之下;另一方面,他與當時的一般科學家不同,他用哲學家的眼光去進行自然科學研究,因此,他的自然科學研究有著深刻突出的哲學特征;重視方法論,整體觀點和具有普遍性的理論概括。《宇宙發展史概論》正是這一背景下的產物。
本書有一篇序言和三部分正文。在序言中,康德堅定地宣稱:“給我物質,我將用以造出一個宇宙來!”這可看作是本書的思想宗旨。康德在這里強調的是,物質及宇宙的形成不是神秘的、超自然的,而是受某種必然的規律所支配。在本書第一部分中,康德指出天體的形成、天體間的相互聯系和作用、宇宙的有規則結構是由于引力和斥力相互起作用的結果,這里康德委婉地批評了牛頓對于引力過于偏愛、而對于斥力則有所忽視。在第二部分中,康德依據已知的自然科學材料,詳細論證了宇宙中各天體系統,尤其是太陽系的生成歷史、現狀及今后的發展趨勢。提出了著名的太陽系起源的星云假說。由此否定了上帝對宇宙和太陽系的“直接插手”。于是“關于第一次推動的問題被取消了。”(《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336頁)《宇審發展史概論》的第三部分是一個附錄。康德從天體演化的一般規律出發,認為地球以外的天體上也會存在著人類,甚至是比地球上更優越的人類。
康德的天體演化理論鮮明地表現了他的自然科學的唯物主義傾向。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康德在《宇審發展史概論》中所體現出的這一傾向和成就做了很高的評價。這本著作被恩格斯譽為是在18世紀僵化的自然觀上打開第一個缺口的代表作。只有在這本著作中,才第一次指出“地球和整個太陽系表現為某種在時間的進程中逐漸生成的東西。”(《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36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