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為的哲學思想
康有為是中國近代資產(chǎn)階級改良派的政治家、哲學家,又是向西方尋找救國真理的先進人物之一。他的哲學思想集中地表現(xiàn)在他的經(jīng)學著作里邊。其主要著作有《新學偽經(jīng)考》、《孔子改制考》、《春秋董氏學》、《春秋筆削大義微言考》、《禮運注》、《論語注》、《孟子微》、《大同書》和《內外篇》等。
康有為提出以“元”為本的自然觀。說“元者氣之始也,無形無始,有形以生,造起天地。萬物之始,元氣、知氣、精氣,皆理之至,蓋盈天下皆氣而已。”(《孟子微》)所謂“元”,即“氣”,亦稱“元氣”。他不僅認為“元”是天地萬物的根本,也是人的根本。指出“元為萬物之本,人與天同本于元,猶波濤與漚同起于海,人與天實同起也。”(《春秋董氏學》卷六上)這里表現(xiàn)出他的天人同源說的思想。認為“萬物之生皆本于元氣,人于元氣中,但動物之一種耳。”(《大同書》)他以“元”概括自己的全部學說,認為是宇宙的本原,萬物之始,同時又認為“萬物而統(tǒng)之元以立其一,又散元以為天地陰陽五行與人以之共十,而后萬物生焉。”(《春秋董氏學》卷六上)也就是說,天地萬物統(tǒng)歸于“元”,由于“散元”而產(chǎn)生天地萬物,即包括天地、陰陽、五行與人,也包括鬼神,它們都是從“元”分轉變化而來的。他還把“元”的這種作用稱為“仁”,認為“仁”“為萬物之海,為一切根,為一切源,一核而成參天之樹,一滴而成大海之水,人道之仁愛,人道之文明,人道之進化,至于太平大同,皆從此出。”(《孟子微》)“仁”是天地萬物產(chǎn)生的根源,也是人道文明,人道進化以及大同世界產(chǎn)生的根源。在認識論上,把靈魂和體魄看作是各自獨立存在的本體,“蓋魂靈精氣與魄質形體合會而后成人。”(《禮運注》)在靈魂和體魄的關系上,強調心有知而體無知,物無知而人有知,故“人貴于物”,“知心貴于體”。這種“尊其魂而賤其魄”的觀點,完全顛倒了精神和物質的關系,認為靈魂是決定體魄的,靈魂是第一性的,而體魄是第二性的,這是唯心主義觀點。在辯證法思想上,提出“變”是天道,是物之理。認為世界上的事物沒有什么是不動和不變的,“能變則全,不變則亡,全變則強,小變仍亡。”(《上清帝第六書》)又利用今文經(jīng)學,提倡托古改制,把“公平三世說”和《禮運》篇的小康大同思想結合起來,提出他的《三世說》歷史觀,這在當時具有進步意義的。但他強調量變,否認質變,主張改良,反對革命,希望“一姓能順天,時時自變,則一姓雖萬世存可也。”(《進呈〈俄羅斯大彼得變政記〉序》)
康有為的哲學思想,是唯心主義的,但也包含著一些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思想,這是他哲學思想中最有積極意義的部分,也是他在哲學上的主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