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審美分類創(chuàng)造·行書
文藝審美分類創(chuàng)造·行書
在楷書基礎上的草寫和簡化,將楷法與草法有機地融合在一起,運用一部分草法,取其率意的用筆,流動的結體,簡化了楷書的筆劃,改變了楷書的字型,形成了介于楷、草之間的一種書體。行書始于漢末,唐張懷瑾說: “行書者,后漢穎川劉德升所造也。即正書之小誃,務以簡易”。他還指出:“晉世以來,工書者多以行書著名,昔鐘元常善行押書是也。爾后,王羲之、獻之并造其極焉。”行書的特點,兼有楷書與草書之長處,如具有楷書之工整,故清晰可認;又保存著草書之飛動,故活潑可觀。所以是書法家最常用的書體,也是書法藝術縱橫馳騁的廣闊天地。行書又分為行真、行草之別, “行書非真非草,在乎季孟之間,兼真謂之行真,帶草者謂之行草。”即楷法因素多于草法的叫“行真”,草法因素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自從行書產生后,由于它具備辨認和便于書寫的優(yōu)點,而又集中諸體可觀和精美結體、用筆的優(yōu)點,所以,歷代書法家,幾乎少有不擅長寫行書的。行書為書法藝術開拓了一條新路。其中最著名書法家是王羲之,他將書法推陳出新的著力點放在行書上, “妙中增妙,新中更新”,這樣抉擇符合書法發(fā)展的要求,從實用角度上看,適合書寫,便捷而易識;從藝術角度上看,在繼承前人書法精華的基礎上大膽變化,超越了前人,創(chuàng)造了更富有表現力書體。因此隋唐以來行書成為書法藝術中的主流。這同王羲之行書的重大成就是分不開的。《書議》中說,王羲之“得重名者,以真、行故也。”例如,他的代表作《蘭亭序》,呈現出一種高度洗煉含蓄,渾然天生的美,這是晉以前書法藝術中尚未達到的新境界,它將書法美在用筆與結體中充分發(fā)揮出來了,向來被人們奉為書法藝術的范本。此外還有王羲之的《圣教序》、唐顏真卿的《祭侄季明文稿》,褚遂良《枯樹賦》,李邕的《云摩將軍李思訓碑》,宋黃庭堅的《松風閣詩》、蘇軾的《黃州寒食詩》等等皆為歷史行書名作,具有高度藝術美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