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樂府民歌
北朝樂府民歌以《樂府詩集》所載《橫吹曲辭》中的“梁鼓角橫吹曲”為主,現存七十余首。這些歌辭的作者主要是鮮卑族和其他北方民族的人民。其中一部分歌辭是由少數民族語言翻譯為漢語的,有一部分原來就是用漢語創作的。它們大都作于北魏北齊北周時期,梁時傳入南朝,被南朝保存了下來。
現存北朝樂府民歌數量雖然不多,但反映的社會面卻比較廣闊。戰爭是北朝社會一個最突出的現象,在北朝民歌中反映戰爭的殘酷以及人民所受戰爭之苦的詩歌也較多。如《企喻歌辭》“男兒可憐蟲”;《慕容垂歌辭》“慕容攀墻視”;《隔谷歌》以及《雜歌謠辭》中的“隴上歌”等。有一部分詩歌熱烈歌頌了北方民族強悍好武的尚武精神。如《企喻歌辭》的“男兒欲作健”、“放馬大澤中”、“前行看后行”;《瑯琊王歌辭》“新買五尺刀”和“憐馬高纏鬃”;《折楊柳歌辭》“健兒須快馬”和《北史·李安世傳》所載《李波小妹歌》等。反映愛情、婚姻問題的詩歌約占北歌的三分之一,在北朝民歌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這些詩歌都是站在女性的角度寫的。它們有的表現對戀人的思念、依依不舍之情,有的表現了對愛情的堅貞或對自由婚姻的向往。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詩歌反映了一種變態的愛情、婚姻。如《地驅歌樂辭》“老女不嫁”;《紫騮馬歌辭》“童男娶寡婦”;《捉搦歌》“粟谷難舂付石臼”、黃桑柘屐蒲子履”;《折楊柳枝歌》“門前一株棗”、“敕敕何力力”、“問女何所思”。這些詩歌表現了由于家長干涉等原因,女大不能出嫁的那種“蹋天呼地”的愁苦,怨悶、嘆息的情緒。頻繁的戰禍逼得很多人流離他鄉。這些流亡者備嘗逃亡之苦,無時無刻不在思念自己的故鄉、親人。反映這方面內容的詩歌有《瑯琊王歌辭》第四曲“瑯琊復瑯琊”、“客行依主人”;《隴頭流水歌辭》;《折楊柳歌辭》“上馬不捉鞭”;《隴頭歌辭》和《紫騮馬歌辭》“高高山頭樹”等。此外尚有直接反映貧富對立的《雀勞利歌辭》和《幽州馬客吟歌辭》“憐馬常苦瘦”;表現北方草原牧區風光的《敕勒歌》(見《雜歌謠辭》)。
北朝樂府民歌呈現出一種豪放剛健的風格。這不僅同詩歌的內容、性質相適應,也反映了北方民族的性格、習俗和粗獷氣質。北朝民歌的語言質樸無華。它不用雙關隱語等修辭技巧,也沒有華麗的詞藻。北朝民歌表達感情不是宛轉纏綿,含蓄隱晦,而是直接了當,坦率干脆。這在情歌中表現得更為突出。北朝情歌寫得大膽潑辣,毫不掩飾自己對愛情的向往追求,一瀉無余地直抒胸臆,這些同南朝情歌相比,都很有自己的特色。北朝民歌也以五言四句為主,但同時還有七言四句的作品,如《捉搦歌》四首,這是南朝樂府民歌所沒有的。
《木蘭詩》是一篇帶有傳奇色彩的民間敘事詩,是北朝樂府民歌中最杰出的作品。它突破“女不如男”的封建傳統觀念,塑造了木蘭這樣一個勇于自我犧牲、堅強善戰、胸襟純樸高浩、功勛卓越的女英雄形象。在木蘭身上集中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高貴品質。《木蘭詩》民歌風韻很濃。全詩或夸張鋪敘,或精雕細刻,繁簡適當。復疊和排比的句調在詩中連續運用,增強了詩的音樂性和表現力。自然對偶句用得較多,其中有些非常工致。詩的句型整散錯落,長短相間。語言豐富多彩,生動活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