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內摹仿
外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內摹仿
德國心理學派美學家里普斯用以說明移情說的心理學依據。所謂內摹仿,是對動作對象的一種摹仿,它不是出于意志的摹仿,而是觀照的摹仿,就是說,完全聚精會神地觀照動作對象,完全被動作所占領,意識不到自己實際已發出動作,意識不到身體里所發生的一切,也就是意識不到自己已外現的摹仿動作,而只在意識里仍然有一種活動,有一種努力,以及對這種內心活動、努力的成功的感覺。按里普斯的意見,這種內摹仿,是在動作對象里發生的,已不再和主體的動作聯系在一起,只和主體所觀照的動作對象聯系在一起。他說: “我感覺到我在這動作里或在這發動作的形體里活動,并且由于我把自己外射到那個動作的形體里,我感覺到我自己也在使力完成那個動作。”
據里普斯看,由于內摹仿,主體已被外射、轉運到對象里面去,主體以及主體的活動的感覺已和發出動作的那個對象打成一片,融為一體,這時主體感覺到自己在觀照的對象里,并感覺到在對象里面“自由、輕松和自豪”。因此,這種內摹仿就是審美的摹仿,就是移情作用。在審美的摹仿里,主體和對象雙方對立完全消除了,而形成一體。單純的對象的意象不再存在,代替它的是主體的實在的感覺,因而主體才感覺到自己在對象的動作里發出這個動作。審美的主體或自我,由于移情作用而被移置到對象里面,變成了客觀的自我,感到自由、輕松、自豪的自我。它是“觀念性的自我”、 “觀照的自我”,它只流連在和沉沒在對對象的觀照里,并分享審美觀照的情感,而排斥器官的感覺。在審美對象中的自我欣賞,就是審美欣賞的特征,如我感覺到在天空里面的喜悅,這是審美欣賞,它不同于我對天空微笑。